摘要: 原標題:《我的母親》感動全網,出圈的作文為何總在考場外? 日前,某博主發起了一場創意寫作活動,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歲大爺抽到的是1957年高考作文
原標題:《我的母親》感動全網,“出圈”的作文為何總在考場外?
日前,某博主發起了一場創意寫作活動,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歲大爺抽到的是1957年高考作文題《我的母親》。他在這篇作文中寫道:“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我已經當了爸爸,又當了爺爺,但我已經三十多年沒叫過媽媽了。我想著,等哪天我扛不動水泥了,就回村里挨著那堆土躺下,沒準那時候,我再叫媽媽,她就能聽見了”。
就是這樣一篇文字樸實的作文,一下子打動了網友。視頻發布僅48小時,點贊量已突破500萬次,評論區瞬間涌入十多萬條留言。7月11日,記者聯系上了視頻發布者。對方表示,視頻中展示的作文內容由大爺獨立寫作,產生的版權收入也全給大爺。
估計作者也不會想到,這樣一篇“作文”能讓千千萬萬的網友共情。他們在評論區感慨:“你的一句話,讓我明白我們的一生都在回味語文課本里的情懷。” “大爺寫的不僅僅是他的母親,也是你的母親和我的母親,更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母親……這份母愛讓我們產生了強烈共鳴……”

從眾多網友的留言中,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寫作的重要意義,是通過文字凝練個體經驗,并將其鍛造成打開公共情感的鑰匙”。那些讓我們眼含熱淚的文字,一定是從最真實的生活土壤中滋生出來的,有真實,才有真情。再高級的寫作技巧,恐怕都抵不過一個“真”字。
這篇文章也讓人想起幾個月前同樣“破圈”的初中生作文《舊軌還鄉》。那同樣是一篇和親情有關的文章,同樣被網友評價“有朱自清《背影》的韻味”,同樣因真實的情感表達引發全網共鳴。這一老一少,短短幾個月內,都用一個“真”字告訴人們,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這樣的兩篇文章,比“催淚”更讓人深思的是,它們都被冠之以“作文”的名號。《舊軌還鄉》是老師布置的假期作文,《我的母親》是書寫高考同題作文。但凡提及“作文”二字,我們都會和“考試”產生聯想。不必否認,“作文”實戰的最高境遇是“考場”,但為什么“破圈”的作文往往在考場之外呢?無論《舊軌還鄉》還是《我的母親》,這兩篇火爆全網的“作文”,它們的創作環境都不是在“考場”之上。明明考場才是誕生“作文”的最“肥沃”土壤,為何難以爆出引人共鳴的好作文?
寫“作文”和寫“文章”有一定的區別,作文是有所“規范”的,文章是相對自由的。但是當“規范”和“套路”劃上了等號,當“套路作文”大行其道時,作文考核的真正意義會不會有所折損?寫出真情實感是中學生必備的寫作能力之一,真情實感一方面來源于真實的生活體驗,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對自由的創作激發。但太多考生屈從于標準化的判分模板,屈從于判卷老師比刷短視頻還快的判卷速度,不得不“戴著鐐銬在規范化的考卷”上騰挪輾轉,又如何能寫出真正高質量的“作文”?很多時候我們會批判課堂上的語文教育,在“分數就是指揮棒”的現實境遇中,與其批評語文課堂教育,不如反思中高考作文判分規則。
作家張大春在《文章自在》中寫道:“作文”二字就是練習寫文章的意思。現實境遇中,我們不否認“作文”為考試拿高分的明確的功利性,但功利性之外,更要明白“作文”的終極目的是“寫文章”。考場之外,既然“出圈”的是兩篇“作文”而非“文章”,那么有問題的恐怕并非“作文”這個“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