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_国产精品无遮挡_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_久久青草伊人_日本高清不卡视频_国产精品视频资源_美女精品导航_欧美精品18videos性欧_中文字幕高清不卡_国产精品高清网站

于丹:教育的本質核心就是打破思想和知識的邊界
來源:青橘網 發表于2018-12-06 21:06:16 編輯:莫小煙
摘要: 原標題:于丹:文教育的本質核心是破思想和知識的邊界 在好未來教育集團舉辦的GES2018 未來教育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展開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

  原標題:于丹:文教育的本質核心是破思想和知識的邊界

  在好未來教育集團舉辦的“GES2018 未來教育大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于丹展開了題為“人工智能時代與人文教育”的主題演講。

  于丹認為,人文教育意味著學生內心秩序的建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自己的內在邏輯。而人文教育的落實,是要讓學生以實際行動去踐行。而人文教育的本質核心,是讓學生去探索,去求知,打破思想和知識的邊界。

  以下為于丹演講實錄(芥末堆整理):

  大家下午好,謝謝大會給我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這個題目:人工智能時代與人文教育。

  置身在這個時代里,人文教育到底應該有他什么樣的位置?我想還是從我們大會的主題,未來教育,它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趨勢?我想從歷史從傳統教育的定義上,我們來找一個比較吧

  公元100年,許慎在《說文解字》里面就這樣界定了教育是什么:教,上所施,下所效。而“育”是什么?“育”是一種價值觀。育是養子,使作善也。不僅要養孩子,還要讓他做個好人,還要讓他在社會上做善事,這才叫做“育”。所以,我們在今天都在追求教育的成功,孩子能不能考上名校啊,能夠以后達到什么樣的職業呀。但是我想,對于孩子來講,對于教育來講,成長比成功更重要。因為成功意味著某種目的達成,而成長是一個終身的話題。

  前幾天,在網上關于基因編輯的嬰兒,成為時下討論最大的熱點。技術給我們帶來了革命,但是技術也給我們帶來了困惑。以色列的歷史學家赫拉利有這樣一個觀點,他說未來威脅人類有共同的三大問題:第一是核戰爭潛在的威脅;第二是環境生態系統有可能面臨全面崩潰;第三個命題就是人工智能。

  我們在享受著人工智能的時候,人工智能其實也潛在著對人的異化,或者超出倫理邊界的可能。

  那么中國人原來的人文觀念是什么呢?周易說的好,“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謂易”。

  我們這個古老的世界向著未來生生不息,這個中間不應該有顛覆性的斷層。人類應該以一種從容甚至優雅的姿態,踐行,去進行變革,向前進步,追求更好的光明與力量。這不應該經常是顛覆性的。就像中國的道家解釋這個世界,從天地大道里生出了一,一就是原始太極,從一里面生出了二,二就是陰陽平衡。從二里面生出了三,三就是天地人三才。有了人以后,三生萬物,而萬物都是負陰抱陽的,都在這種陰陽轉化平衡之中,彼此生生不息,一團和氣,叫做沖氣以為和。這個和,是合而不同,是一種包容也是一種創造力。

  我們所希望的社會進步是這樣一種從容的進步。我們所希望的教育即使在未來也是給人理性的教育。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不缺少感性的力量,也不缺少破壞的這種沖動。但是理性,是重構秩序的起點。“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整部道德經的最后一句話。蒼天本來是應該有利萬物生長,不制造禍害的。而人間應該是有所作為,守住本分,不去與他人紛爭的,這就是理性。

  什么是人文精神?我并不認為現代科技與人文精神之間有一道鴻溝。人文精神為底蘊,現代科技為手段,我們才有最好的未來。這不是一種割裂,不是一種對抗,不是一種沖突。我們不能再陷落于簡單的二分法所導致的一元論。我們一定要在今天這樣一個人工智能的大時代里面理性地看待。人文教育,其實永不過時。

  人文教育意味著什么呢?

  第一,它意味著內心秩序的建立。孔子那個時代說過一句話,古之學問為己,今之學問為人。學者也罷,學問也罷,我們是為什么學?做學問,是為了出書嗎,為了評職稱嗎?不是。學問,是一種內化如新的東西,學問讓人不惶惑,學問應該是讓王陽明一個人在貴州龍場驛的時候,還能致良知的那點定力,還讓他在寫絕命詩的時候敢說“自信孤忠懸日月,敢將世道一肩挑”。學問,是讓蘇東坡貶到窮山惡水,還可以說“涼天佳月即中秋,菊花開日乃重陽”,這叫為己之學。因為他是救贖生命。所以荀子說的好,后來在《書院》里面這樣記載,“君子之學,入于耳,要藏于心,要行之以身。”就是我們看一看那些先賢大哥,他們的舉手投足毫無戾氣。他們有一種儒雅,甚至他們有一點謙卑,但是沒有力量可以打倒他們的內心,因為他們的內心有秩序感。

  所以說到底,學者所以求為君子也,學者不是文憑,不是職位,而是為了有君子的內心。對于中國知識分子來講,內圣外王,出將入相,這是一種理想。內在修為做圣賢,外在可以去擔當,這就是一個君子的理想。出可以為將領,進可以拜宰相。那個時候不說學文科的人出來干什么,學理科的出來干什么,沒有那么窄的分類。當整個社稷江山需要他擔當什么的時候,他都要拿得起來。因為從自己的內心到這個世界之間的邏輯關系,從來都沒有改變過,不管他是發達的,去兼濟天下,還是他窮途末路時獨善其身。他內心的邏輯起點從未改變,我想這是人文教育對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最有價值的地方。即你的身份不靠一張名片,不靠社會給你的評價,而是內心對自我有期許,對自我有確認,一個人知道它和大時代之間有什么樣的使命和擔當,這是中國的人文交流。

  那么這種教育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我要說,人文教育不光是觀念,它是行為方式的分寸感。大家知道陽明先生講“知行合一,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所以知與行不可分開,中國人最有效的教育,是從小要進行行為教育。

  “人生八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八歲進小學。學什么呢?三句話,“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本”。第一句話講的是行為。灑掃就是做家務,打掃衛生,一室不何以掃天下!這是一個人對周邊環境的秩序感,應該怎么說話,怎么聊天,怎么樣能從容跟人把話說到頭,有中國人說話的樣子。而進退,該進進,該退退。到公共空間是要守秩序的,不能說熊孩子在公共空間大吵大鬧,因為小就可以插隊,就是世界原諒你的理由。所以這兩點是行為層面的。第二,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是關鍵層面的,這就是中國的六藝。禮,就是德育;樂,就是美育;射,就是體育;御,就是生活的技能;書和數,就是文科和理科。

  所以可以說中國的教育理念要與時俱進,但是六藝本身,我想它已經在追求人格的全面發展。因為這是中國原來小學,所有的孩子都要學的內容。“自天子之元子、眾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與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學”。這個時候要學更高級的道理,而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第一窮理,就是你要有一種格物致知,窮盡道理的自我覺悟和學習動力。那種好奇心的探究,我們今天教育還有嗎?我們的孩子知道的標準答案越多,而對世界提出的質疑越來越少。人腦最高級最有尊嚴的地方,是他有判斷,但過多的答案,恰好剝奪了他窮理的熱情與追問,窮理為了什么?為了證新,為了看見天地大道,以古今經驗來參悟一顆心。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吾性自足,不假外乎。中國人是講心學的,這一顆心跟世界的關聯,就是你的邏輯起點,有了心還要有行,那就是修己。而修己是為了“修齊治平平天下”。我想學校的教育,人文的教育,讓人能夠從覺悟到行為,把握住這樣的分寸,這是原來教育的目的。

  第三點,人文教育它還意味著什么?我想它應該意味著思考邊界的拓展。今天的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那未來的教育,人們到底要怎么樣去接受教育?我們的思考力越來越發達了,我們今天正在以大量的電子閱讀替代紙質文本,大量的碎片化,讓我們心流的專注力可能越來越短了。而我們支離破碎、起伏不定的信息碎片,往往讓我們得出來的印象更偏激更邊緣了。我們穩定的邏輯性在哪里?我們還愿意思考嗎?因為我們各式各樣結論性的東西已經太多了。所以我還是想說,中國古典希望一個人學習,不是為學而學,也不是為考而學,而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一個人有志于天地大道,成長依托于自己的基本道德,然后在人與人的關系里去學習仁愛。

  什么叫“仁”?大家看,這個字很有意思,單立人一個二,二人成人,兩人之間將心比心,能夠協同合作,這種關系就叫仁愛。最后還要留余六藝,人要有一種藝術氣象,自信飽滿而從容。我們今天有志于大道,一個孩子從小問的就是,哪個工作以后掙錢多,我們今天還會在自己的道德上去修養嗎?今天我們缺少藝術精神,而真正的藝術不見得就是我們眼前所看見的這一點考級的技巧。真正的藝術都是有使命感的。

  德國現代舞之母皮娜鮑史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反對所有形式為為目的的舞蹈,我甚至愿意犧牲我的舞蹈我本身,而在世界上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讓這個世界所有的問題都在身體的流動中表達出來,這才是真正的舞蹈”。所以舞蹈僅僅是孔雀翎毛,僅僅是四小天鵝來裝飾我們的視覺嗎?不是。它是要解決世界的問題。音樂也是一樣,中國人原來講君子“左琴右書”。彈琴不是為了給別人聽,而是為了讓一個人能夠真正“使心為琴曲,大音自成曲,彈奏無弦琴”。

  中國教育都是超乎功利的,它讓一個人追問自己的內心。如果你覺得世界對你還不夠好,機遇還沒有垂青于你,自己最好的年華還沒有到來,那么請你問問自己,還有什么是自己沒做到的?

  孔子問了自己四件事,“德之不修”,放著道德,我為什么不去修?“學之不講”,有學問在前,我為什么不講學不充分地去思考交流?“聞義不能徙”,我知道大義當前,我知道好,可是我就是去不了。“不善不能改”,我知道我有錯,但人要改自己的錯,多難啊。人要跟自己較勁,要自律,多難啊。但是孔子說“世無憂也”。我的憂傷不是世界不了解我,不是世界不給我機會;我最大的憂傷是,我自己為什么不修道德,不講學問,知道好的地方不去做,知道壞的地方我不改。而這,就是中國過去的人文教育!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準備到充盈飽滿,有信念有能耐的時候,他實現了他對世界最大的擔當。 其實這就是中國人自信的喚醒。一個人是因為完成了自律,才擁有了更高的自尊。而一個高自尊程度的人,他自然就會獲得更大的自由空間。

  今天在座這么多位教育學界的學者和掌門人,我真心的希望在這里跟大家呼吁,技術不是一切,技術是給我們生命插上翅膀的。但如果生命都不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真正支撐起未來教育靈魂的還是人對于自身的認知和人對于使命的擔當。我想這一點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在技術與人文之間,我永遠不希望它是一組對立的關系,我希望它是一種平衡的關系。人工智能與現代教育,如果能形成一種化合本能反應,我們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質。我想這種本質它是在培養人格健全的人,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并不一定僅僅成為某種人。

  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里有一段話,他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種學問,它使人學出來可以成為某種人,學醫的人可以成為醫生,學法的人可以成為律師。但除去各種行業類別之外,還有一種學問,它使人作為人,而成為人,其實那就是哲學。在我看來,那就是一個人生命成長中的人文教育,讓人知道生命的底色是什么。七八歲的孩子在公共空間大吵大鬧,這是應該有羞恥感的。因為知恥才近乎勇,我們怎么樣才能夠不灌輸那么多標準答案,開啟人的窮理之心,讓他能夠從完整的知識結構,旺盛的求知欲望,落實到創新的開拓意識,直到他們無限探索,從當下鏈接到未來。我想這個問題,我們目前沒有答案。

  但是如果能夠把人文教育和未來的這種科技融匯一體的話,答案也許就在這個會場上,也許就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和心中,當心中有了一個清晰的判斷,手中就會轉化成一種能力。當我們這么多人的能力匯聚在一起的話,那就是一個關于未來教育當下的起點。

投稿郵箱:qingjuedu@163.com
相關推薦
原教育部副司長,履新大學校長!
原教育部副司長,履新大學校長!

原標題:原教育部副司長,履新大學校長! 近日,貴州省人民政府發布任免通

人物2025-07-21 20:35:41

30歲二孩寶媽備戰自考:不想讓女兒再經歷一遍她的人
30歲二孩寶媽備戰自考:不想讓女兒再經歷一遍她的人

原標題:30歲二孩寶媽備戰自考:不想讓女兒再經歷一遍她的人生 23歲那年,芳

人物2025-07-21 20:29:07

691分考上北大驚動了宗族長老!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691分考上北大驚動了宗族長老!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原標題:691分考上北大驚動了宗族長老!一場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一、691分的轟

人物2025-07-21 20:11:23

研究了100個“高考700分以上”的學霸后,我發現決定一
研究了100個“高考700分以上”的學霸后,我發現決定一

原標題:研究了100個高考700分以上的學霸后,我發現決定一個孩子命運的從來不

人物2025-07-19 15:07:05

湖南一中學校長團建時違規飲酒,被免職
湖南一中學校長團建時違規飲酒,被免職

原標題:湖南一中學校長團建時違規飲酒,被免職 湖南省江永縣紀委官方微信

人物2025-07-16 15:32:46

南開大學教授因個人簡介實誠走紅
南開大學教授因個人簡介實誠走紅

原標題:南開大學教授因個人簡介實誠走紅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南開大學物

人物2025-07-16 15:30:36

大二學生75%入職普華永道華為!首經貿國際本科揭秘名
大二學生75%入職普華永道華為!首經貿國際本科揭秘名

原標題:大二學生75%入職普華永道華為!首經貿國際本科揭秘名企搶人大法 近

人物2025-07-15 15:44:47

《我的母親》感動全網,“出圈”的作文為何總在考場
《我的母親》感動全網,“出圈”的作文為何總在考場

原標題:《我的母親》感動全網,出圈的作文為何總在考場外? 日前,某博主

人物2025-07-14 18:58:51

農民工大爺寫高考同題作文爆火
農民工大爺寫高考同題作文爆火

原標題:農民工大爺寫高考同題作文爆火 兒子:有人仿冒父親賬號,還有人來

人物2025-07-14 18:52:26

高考604分,她自愿讀高職!
高考604分,她自愿讀高職!

原標題:高考604分,她自愿讀高職! 賀顯貽同學,祝賀你被錄取了! 7月12日,

人物2025-07-14 18:50: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