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2021年民辦教育迎來拐點,轉型是民辦學校的重大選擇 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1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10日在北京舉
原標題: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2021年民辦教育迎來拐點,轉型是民辦學校的重大選擇
由搜狐網、搜狐教育主辦的“2021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于12月10日在北京舉辦,本次盛典的主題為“教育回根 生態重塑”,數十位權威教育專家、知名學校校長、跨界名人等共聚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共同聚焦教育政策、學校教育、職業教育、藝術教育等話題,為打造更健康高效的教育模式,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貢獻智慧。
盛典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督學、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會長劉林發表了《中國民辦教育發展迎來拐點與轉型》主題演講。
劉林表示,2021年在整個民辦教育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拐點之年,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面是由過去的直線向上的發展,轉而開始走向拋物線的另一端;另一方面,教育行業本身的周期規律,特別是民辦教育發展的規律,還受到人口增長周期規律的影響。
劉林認為,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21年中國民辦教育發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轉型”,也就是說拐點帶來的民辦教育的轉型。轉型是中國多數民辦學校在2021年思考的一個重要主題,和做出的一個重大的選擇,更是對未來方向的探索。

以下為劉林演講全文:
感謝搜狐邀請我參加這屆教育年度盛典。這屆主題是“教育回根 生態重塑”,這八個字抓住了中國教育的關鍵點,也深刻反映了今年和未來幾年我國教育發展的總體態勢。“回根”和“重塑”應該說是在教育的方方面面,以及各個領域深刻地進行中,尤其是剛才主持人特別介紹的、我所在的領域——民辦教育領域。進入會場的時候我也專門看了參會人員的名單,我發現在座的絕大多數人都來自于民辦教育領域的學校或公司。所以我想有這么一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過去一年以及未來民辦教育發展的一段感想。
2021年在整個民辦教育的發展史上是一個拐點之年,具有特殊意義,所謂的拐點就是發展到這個時候,它出現了一個轉彎、一個改變。這個轉折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體現在發展的曲線上,由過去的直線向上的發展,轉而開始走向拋物線的另一端,也就是說整個發展規模開始下降。2020年10月18號,在北大開的中國教育發展藍皮書發布會上,有人讓我預測“十四五”期間中國民辦教育的發展趨勢,當時我講了16個字,叫“增量降減,結構劇變,轉型加快,光明在前”。講完之后有很大的爭議,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認為怎么會出現增量降減和結構劇變呢?特別是搞資本分析的人。
這些年來,教育領域出現了一股新的力量,就是搞教育投資分析的一批分析師。當時現場就有投資分析師追著我問,您為什么判斷它會降減且出現裂變,在小范圍討論的時候,我跟他講了為什么裂變,裂變會發生在哪些結構。盡管當時他們不同意,現在的發展證明,確實從2020年以來,中國的民辦教育出現了“降減”的趨勢,而且這種趨勢在進一步的深化中。
2021年8月,2020年中國教育統計年報發布,它的統計是事后統計,是在5月統計完成、時隔一年發布的,(結果是民辦教育發展)出現了明顯的降減。民辦教育的數量從2019年的19.15萬所降到2020年的18.67萬所,下降了約2.5%。這是近30年來,民辦教育學校數量首次出現大規模的下降,而且從傳統意義上的包括大中小幼的學校數來看,降幅是達到了約3%。但是它沒有統計教育培訓機構的數字,目前全國教育系統注冊的教育培訓機構總數為15.5萬所的規模,這是降減的一個方面。第二個降減的是總規模,在發展到頂點之后,于2020年出現了下降,降至5564萬人,下降了約2.47%,基本和學校的數量下降同步。
這是對2020年數據的統計,2021年還沒有過去,現在也正在收官,但統計一般是3月份開始,5月份會出數據。我認為這個數據可能比2020年下降的幅度還要大。有人說,你做出這個判斷基于什么,是因為從民辦教育協會的角度參與了一些政策的前期研究和制定嗎?有這個因素,但是我認為降減主要不是因為政策,更重要的是市場周期規律使然。任何市場、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市場周期和規律,它必然影響這個行業的發展。
比如說民辦教育,我從1995年開始做民辦教育,做了近27年,它總體是處于上漲的趨勢,但是在2000年前后出現了快速增長,從過去的民辦教育占全國學校總數不足1.2%,發展到2019年的35%左右,大大超出了我個人的預期。因為中國走的這條教育發展之路,和美國及其它國家是不一樣的,但是從結構比例來看,這個比例和中國的國情與道路是不太匹配的。這種內外發展的背離,必然促使行業產生周期規律之后的回落,這是一個做出判斷的原因。
另外,教育行業本身的周期規律,特別是民辦教育發展的規律,還受到人口增長周期規律的影響。人口周期大概多少年是一個輪回呢?26年。這幾年正處于人口的下降期,最近公布的202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是千分之8.52%,歷史上首次低于千分之10,是歷史最低點。二胎放開以后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嗎?沒有解決。二胎政策是2016年宣布的,2017年稍微回調了一下,但是從2018、2019年繼續不斷走低,去年(出生人口降低)到了1200萬左右。安徽省曾經搞了一個調查,它還是人口出生偏多的省,發現育齡婦女中不愿意生孩子的有55.6%,認為理想的孩子個數綜合出來是1.77個,而整個人口更替的水平數是2.1。所以當人口出生率遠低于人口更替的水平時,它就會對教育發展產生影響,尤其首先會影響收費性的教育。
再來研究一組數據,可以看到人口下降之后先影響的是民辦教育的幼兒園和小學。2020年全國民辦學校的學生數和招生數都下降了2.5%左右,但幼兒園受到的影響最大。幼兒園的學校數量減少了5820座,這并沒減多少,但是新的招生數減了9.44%,在園人數減了270萬,從過去的2700萬降到了2300萬左右,也就是說去年一年,民辦幼兒園流失學生數達到了1/10。受影響第二大的板塊是小學,小學學校數量在2021年降低了0.66%,但是招生數下降了8.7%,我講的是去年的情況,不是今年發布了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的規定之后,所以我說它不是受政策影響,更大程度上是受市場預期的影響。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一直致力于研究教育和市場,特別是供給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在今年年初一再發出預警,認為在資本的過度炒作之下,培訓行業走了一條不再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是非常危險的,其實這也是基于對數據模型推導的結果。即使不出這個政策,可能很多機構也會走向破產,倒閉的道路,所以拐點的第一個原因是市場周期規律。
第二個原因,《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的公布和中央“雙減”文件的出臺,一系列民辦教育的新法、新政的有利落地落實,使整個民辦教育在發展方向上出現了拐點。剛才那個拐點是指發展的增長線,這是指整個發展的方向。我們協會每天會接觸到社會方方面面的評論,很多人覺得是不是方向有點轉得太急了。其實這個轉變并不是很急,為什么?因為如果你認真去研究2016年以來,在民辦教育領域出臺的一系列法律和試點措施,這個方向實際上已經出現了。可是大家為什么沒有感覺?在這里我就講一下,開這種盛典的必要性。很多機構在發展的時候,更多是受市場分析師尤其是搞投資的分析影響比較多,它不去研究教育政策,所以對整體的大方向沒有把握,因此導致了對整個方向的失判。所以中央在今年大力出臺措施,對整個民辦教育的發展方向做了一個重大調整,導致拐點出現。
前幾天有媒體問我說,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2021年中國民辦教育發展,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我說最深刻的就是轉型,也就是說拐點帶來的民辦教育的轉型。應該說,轉型是中國多數民辦學校在2021年思考的一個重要主題,和做出的一個重大的選擇,更是對未來方向的探索。當我們回顧即將過去的2021年,如果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見到的東西和看法是不一樣的。但是從整體的新視野去看,我們看到了什么?我個人有這么幾個總結:
首先,我們見證了鎮痛,見證了民辦教育發展中的階段性鎮痛。這個鎮痛是市場周期規律和政策調整雙重作用疊加效應之下的結果,同時也是民辦教育發展這么多年以來出現的問題,在不斷積累之后,從2019年起初步集中顯現的一個結果。至于鎮痛的表象,在社會某個或者某些領域出現了一些亂象,對民辦教育的發展,特別是社會形象,都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好在這個鎮痛讓更多的人都認識到了轉型的必要性,所以鎮痛之下,中國民辦教育把轉型由過去的口號和理念等慢動作變成了快節奏,這是我們在2021年首先見證的。
其次,我們見證了回歸,在發展方向上實際見證了三個方面的回歸:第一個是育人為本的教育傾向的回歸。我們為什么要辦民辦學校?在座很多都是搞校外培訓行業的,中國民辦教育協會是一個全口徑的協會,大中小幼校外培訓國際學校都在我們這,校外培訓實際上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機構很多,這些全國的能叫上名的教育集團全在民辦教育協會里,過去我們建言獻策的方面都不是放在這,但在今年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這個過程中,我們經常去接待校外機構的大的企業,能叫上名的那些實控人都跟協會有所交流。近期我們在交流的時候,大家就問到營轉非以后還做不做這個問題,可能有一些矛盾點,因為上市公司要盈利,但是非盈利機構是不能盈利的,怎么去處理這個矛盾?我覺得這些人還是特別有情懷的。他們逐漸思考了一個問題,當年我為什么來做教育培訓,更重要的目的是育人。所以我依然選擇去做這個非盈利的教育,這就是一種育人為本的回歸 。
第二個我們見證了公益為本的回歸。這幾年在規范教育和資本的關系上,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怎么理解民辦教育的分類發展,到底盈利性教育的哪些領域讓做,哪些領域不讓做。從今年開始為資本和教育之間厘清了關系,在某些領域當中劃清了底線,也亮明了紅線所在。所以整個民辦教育再回歸以公益為主,這并不代表著都是非營利組織,而是體現在兩點上:第一點是非盈利,第二它是微利或者是普惠型。
第三個公益維度是允許一部分盈利性的教育存在,比如在北京自貿區的政策明確允許境外機構可以在北京經營成人或職業培訓類的盈利性機構。所以說公益為主,并不是排斥盈利性,而是強調在整個行業當中的主導,應該是以非盈利和微利普惠為主。
第四個見證了教育規律的回歸。為什么教育特別是民辦教育出現了問題,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市場規律和教育規律的關系處理問題,是應該把什么規律放在首要位置的問題。
所以我說在過去一年的發展當中,我們見證了鎮痛,也見證了回歸,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見證了溫暖。大家都看到了在教培行業最困難的時候,全國協會、地方協會都面對那些處于困境但沒有惡意破產、惡意逃避的機構伸出了行業互助之手。這種同業互助讓我們在市場這只無形也是無情的手之外,握住了另外一只溫暖的手,給了行業很多溫暖。
2021年馬上過去,展望2022年,我認為2022年會繼續在“回根”的道路上做好教育生態的重塑。對民辦教育來講,就是要在新視野下重塑發展新格局。民辦教育不是不發展了,中央對民辦教育的態度是非常清晰的,多次給我們協會的人講過這個問題,就是中央對民辦教育支持和規范的態度并沒有變,并不是要推進所謂的“國進民退”,核心是民辦教育要發展成一個什么樣的民辦教育,也就是說,要發展成為“回根”的民辦教育。所以我們必須要在新視野下去思考去審視未來民辦教育的發展和格局。
我認為在新視野之下民辦教育的新格局,首先是在高質量發展體系之下的回歸和定位。也就是說整個中國在2021年之后的五年間,十四五規劃中,要建設一個高質量體系,民辦教育要從過去的1.0版本升級到今后的3.0版本。1.0版本就是我們在最初期的時候搞的民辦教育,當時民辦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就是一個有益的補充。到了2.0,也就是2010年前后正式定位為,民辦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力量,是重要增長點,這是“三個重要”。3.0就是中國的民辦教育,應該成為中國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的發展和重塑,首先是在全國高質量教育體系格局之下的重塑。
第二個,就是新視野之下民辦教育的發展,應該是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之下的重塑。我們辦教育目的是什么,要看到我們這個階段整個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過去的那些剛需理論已經不能讓你理解今天的教育市場和教育政策。好多人跟我交流,說不理解,明明看到剛需在那,為什么不讓我們發展,包括校培各個行業,為什么是政府去做、我們不去做等等這些問題,實際上核心是你怎么看待剛需,政府把它定位得很明確。大家一定要認真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要求現在的民辦教育既需要一部分屬于高消費、特色的民辦教育,更需要那些讓老百姓付出的成本更少,質量更優的教育。這就需要政府和學校共同的努力,給民辦教育支持、發展的教育體系。 所以大家不要認為高收入的人上特色學校就是老百姓的剛需,其實是不對的。
這里有一個經驗跟大家分享,2017年前后搞普惠幼兒園的時候,爭議是很大的,包括學傳專委會,給我一大堆的意見。他們認為老百姓是不會接受的,老百姓是要可以高消費的、特色的、國際化的幼兒園。但是2019、202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什么,絕大部分老百姓現在都選擇了民辦普惠的幼兒園和公辦幼兒園,反而很多所謂的國際化特色的幼兒園經營都處于困境狀態,這一點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尤其是處于城市發展帶的這些城市,都有明顯的顯現。所以我們應該在這種思想之下,去重新審視到底什么是老百姓的剛需,這個剛需能不能支撐我們的發展。
第三個,就是我們重塑的格局應該走創新的發展思路。這個創新的發展思路應該有三個更加注重:第一是在外部關系上,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公辦教育和民辦學校之間的協同發展;第二是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協同;第三是社區和學校之間的協同發展。總之我們要通過協同,共同為民辦教育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第二,要更加注重發展專心,然后造就特精。民辦教育應該把我們的業務領域放在一些專門的領域,和一些新領域。現在校外培訓機構轉型的一大塊,就是向教育科技和教育資源服務在轉型,有很多機構在走這條路,我建議大家思考,在轉型的時候要盯住我們所擅長的領域,創導出新的領域,最后做成特色、做成精品。
第三,更加注重融合發展。通過學校內部的“三個融合”來提供新的發展動能。第一個融合就是教學和研究的融合,希望大家更加注重通過研發來更新我們教學的內容,通過研發來引領教學的發展;第二個融合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教學和科技的融合。這個科技就是教育技術,我們要通過教育技術來創新教育發展模式;第三個融合是教學和產業的融合,和社會服務的融合。從現在的統計數據來看,單純靠收學費發展的模式不足以支撐民辦學校的高速發展,應該讓學校在發展教學的同時,積極開展科研服務,社會服務,發展自己的產業,通過產業來反哺教學。
我相信未來的民辦教育一定有一個新發展,仍然是光明在前的。
就講這些,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