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問問張雪峰:土建專業還能考嗎? 前不久的上海萬圣節,讓建筑生們破防了。 一名建筑學coser坐在馬路臺階上向路人乞討,那大面積的黑眼圈,生
原標題:問問張雪峰:土建專業還能考嗎?
前不久的上海萬圣節,讓建筑生們“破防”了。

一名建筑學coser坐在馬路臺階上向路人“乞討”,那大面積的黑眼圈,生無可戀的表情,讓多少學建筑的人淚崩了。
圖/網絡
現在土建專業確實也成了一個梗,前兩年“土木人提桶跑路”的視頻,都成了一個熱門的視頻門類,不少風吹日曬的“土木人”在工地上沒賺到多少錢,倒是成了知名視頻博主。
“勸退一個是一個”,據說是現在不少大學土木畢業生的“使命”。但如果仔細看看,如今各種公認、自認的天坑專業太多,學生都快不夠用了。
01
土建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也承載了多少光榮與夢想。
在行業內,還有一個“建筑老八校”的說法,即業內乃至學界對較早開設建筑學相關專業,且在行業內擁有重大影響力的八所高校——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天津大學、同濟大學、原哈爾濱建筑大學(已并入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原重慶建筑大學(已并入重慶大學)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為人津津樂道的歷史,如同“常春藤”一般的大學聯盟,不難想象土建專業曾經的傲嬌。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00年到2020年,我國城市化率從36.2%躍至63.89%。曾經行業火爆吸引了大量高分考生,也吸引近580所高校開設土木工程專業。
但是近些年,土建專業卻迅速轉冷,進入“被嫌棄”之列。
以“老八校”之一的同濟大學為例,2022年,同濟大學王牌土木工程專業被曝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大幅下降,為564分,排位43252名的考生都有望被錄取。而2021年的錄取分數線是667分,只有前1730名考生才能錄取。而564的分數,比上海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其他上海高校低,同時亦不如河南大學。
其他學校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2023年廣州大學土建類專業招生最低分453分,最低排位213265,相較往年下滑超15萬位,一度令輿論驚掉下巴。
報考分數線,直接體現著社會的水溫,土建專業的就業形勢確實不太好。
▲同濟大學土木系(圖/網絡)
毋庸諱言,最直接的原因其實就是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變化,用工需求大幅下滑,大量建筑畢業生只能卷在有限的崗位里,同時收入也開始一輪一輪地縮水。
在媒體的報道里,一位在深圳從事建筑業的人士感嘆,這兩年地產行業不景氣,也波及到他們,今年不僅收入少了三分之二,還擔心沒有持續的業務,他所在的公司目前僅有一些存量業務。
拿著能進清北的分數讀了土木建筑專業,985學校畢業后拿著月薪幾千的工資,這是不少土木人的現狀。于是,土木專業也終于榮升“天坑專業”,被各種吐槽。
西湖大學物理學教授王鴻飛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我覺得對任何一個學科而言,只要學的東西是應用的,一般就容易掉到 ‘坑’ 里去。”而土建就是一個典型的應用學科,就業方向和專業深度綁定,極容易受到市場周期的影響。
在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工作與專業相關度排行前30的專業中,土木工程也以相關度排在第15位,工作與專業相關度達89%。
可見,如果市場形勢不好,土建專業畢業生確實無力回天,只能任由命運的安排。
02
當然,土建不是第一個“天坑專業”,應該也不是最后一個。
在土建之前,“生化環材”(生物、化學、環境、材料)就被稱為“天坑F4”,早就被多少學生視為畏途,引發多少學生在網上自嘲,滿滿的專業血淚史。
這些專業其實從字面意義看都稱得上“高大上”,曾經也是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地方。比如知名學者施一公,就是在1985年保送進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的。這些所謂“天坑專業”,在過去又何嘗不是學霸專業?
但隨著市場快速飽和,這些專業的賽道越來越擁擠,科研要求越來越高,教育年限越拉越長,學生的投入回報率直線下降,很快就淪落成了“坑”。
這些當然也沒逃過網紅“考研名師”張雪峰的點評。在網絡上流傳的“張雪峰說這6個專業巨坑”,就包括材料學和生物學。
當然,沒幾個專業能逃得過張雪峰的毒舌,最有名的當然是曾經引發巨大討論的新聞學。但說實話,能被稱為“天坑專業”的,至少還得是“看似熱門”的專業,有些文史專業連被討論的價值都沒有,早就是公認的“就業難專業”,大家甚至不屑于多費口舌。
▲張雪峰(圖/視頻截圖)
筆者就讀的中文系就屬這類。當年剛入學的時候,老師問“誰第一志愿填的中文”,結果就兩個人舉手。筆者也是,中文是第四志愿,我第一志愿填的是法學。
結果后來住進宿舍,對面就是一幫法律系的。起初那可真是羨慕嫉妒,后來到找工作的時候卻原形畢露了。中文因為是基礎學科,保研率還要高些,我們早早地就沒事干了,天天窩在宿舍打游戲。
反倒是法律系的幾位哥們,天天西裝革履地出去面試,當然也碰了不少壁。有一天和我們坐在走廊聊天,抓著頭發一臉懊惱地說:“當年真是腦袋進水了,填什么法律啊。”
如今“天坑”專業太多,學生都快不夠用了。比如2020年,貴州發布普通本科高校預警專業的通知,對法學、動畫、物理學、行政管理、歷史學五大專業進行預警。
2022年,安徽提出控制社會需求不足、就業去向落實率低的學科專業招生規模,連續3年就業去向落實率低于60%的專業暫停招生,而根據當地公布的數據,常亮紅燈的專業包括法學、金融學(國際金融)、信息工程等專業。
在網上檢索一番就能發現,有幾個專業能逃過“天坑”的宿命?
03
“天坑專業”的出現,部分原因當然是和院校的專業設置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有關。
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其中明確,教育部制訂并發布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目錄,每年動態增補,5年調整一次。
也就是說專業調整有一個不短的時間差,而5年也足以改變很多事情。幾年前,小龍蝦大賣,有學校開設了小龍蝦學院,但今天已經快沒人吃小龍蝦了;前兩年,元宇宙大火,有學校順勢開設元宇宙專業,如今元宇宙似乎離涼涼也不遠了。
圖/網絡
這就意味著專業很難及時跟上就業市場的狀況,好不容易拍馬趕到,市場卻沒了。這就很容易造成一個個“坑”,等著前赴后繼的學生。
此外,院系設置也意味著巨大的利益。一個專業就業形勢不佳,但是否會縮招卻不一定。尤其是一些傳統專業,行業周期已經改變,但招生卻依然要撐起門面。不信可以留意一下,那些就業不理想的專業,近些年是不是也借著擴招的勢頭在不斷擴張?
當然,到處是“天坑專業”,更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202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1158萬人,而在200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僅為100.9萬人,20多年增長了10倍多。
同時,學歷層次也在不斷提升,2021年全國畢業博士生7.20萬人,畢業碩士生70.07萬人。而在一些高校云集的城市,狀況還會更夸張。2023年,北京碩博畢業生人數首超本科生,這被一些媒體稱為“學歷通脹”。
在這個大學生越卷越多、學歷越卷越高的背景下,幾乎每個專業都可以被稱為“天坑”——人數過多、競爭激烈、工作不好找,何嘗不是一種共性呢?
于是人們看到了,核物理專業的博士去當了城管,街道辦的公示名單清一色的名校畢業,連縣城考編都擁擠不堪。
也正是這個背景下,張雪峰才會大火。人們對就業市場已經無法感知也無從把握,只能寄希望于一些“高人”,能夠提供一些哪怕是心理療愈的作用。仔細想想,張雪峰幾乎沒有放過哪個專業,這并不只是他毒舌、犀利,而是任何一個領域,恐怕都不缺槽點。
圖/圖蟲創意
治愈“天坑專業”的焦慮,單純想著避坑也不見得有多大意義。如果出路只有考公考編,那專業又有什么區別?專業不限的崗位還不是一大把?當然,報名人數也是一大把。
從大的層面看,解決“坑”的問題,只能是提供更多的經濟機會,只能是繁榮市場,讓畢業生自發地找到機會。
坦白說,僅僅從本科教育來說,其知識層次未必多么專業,學生拿到的不過是簡歷里的一塊敲門磚。但只要有經濟機會,轉行、跨行也好,重新起步也罷,都不會那么困難,畢業生也會有自己慢慢適應的辦法。
所以,能夠“填坑”的,只能是越做越大的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