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這就是天才!六歲男童自學數理化微積分,中考數學卷也能拿80多分 一個才6歲的孩子,自學了數理化和微積分。拿一張總分120分的中考試卷來考一
原標題:這就是天才!六歲男童自學數理化微積分,中考數學卷也能拿80多分
一個才6歲的孩子,自學了數理化和微積分。拿一張總分120分的中考試卷來考一下,竟然能拿到80多分。
而孩子的父親介紹,他自己沒有能力來輔導孩子,也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能力。孩子就是完全靠自己,通過視頻和書籍,自己一邊學習一邊摸索。他完全是自己跟著在線資源在學習,沒有人主動去教他。

對于孩子這樣的情況,家長不知道如何應對,就請教孩子的老師。而孩子的老師則要求孩子最好從一年級開始學習,沒有必要跳級——按部就班地學習就行。但是,男孩的父親對此卻持懷疑的態度,他擔心按部就班地學習可能會耽誤孩子的成長。
遇到這樣一個孩子,你能說他不是神童嗎?這位父親也這樣認為,因此,他就把這件事發布到網絡上,期望大家能給他一個正確的建議。
對于這位家長打發帖,有不少的網友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這很大的可能就是為了博取眼球以引流。我們不能否認這位家長有這個可能,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認,畢竟天才還是客觀存在的。
一只燕子在沒有父母教導的情況下,就是模仿其他的鳥兒飛行,都能學會飛行。而一個孩子在興趣和好奇心的驅使下,通過在線資源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中學數理化的知識,這有什么不可能呢?
我們要知道,現在我們把數學知識進行分割,其實他們本身就不是完全分開的。現在,這個孩子擺脫了固有的教育體制的束縛,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展開探索之旅。
這樣完全自主性的學習,沒有什么約束,也沒有什么壓力,完全是內驅力在驅動。孩子面前展開的一片美妙的花園,里面有許多的神奇等著他去尋找,去發現,這是多美妙的發現之旅。我們誰又能否認,這個孩子就不是完全憑著興趣去學習的呢?
其實,對于這個孩子是不是有這個能力不是最重要的。這其實只要專家實地去考察一下,不就所有的困惑不言自明了嗎?
如果這個孩子確實有這樣的能力,我們作為教育者是不是應該對我們的教育體系進行反思了呢?我們的教育體系看上去合理、科學、縝密,實際上還是存在著一些我們沒有看到的實際問題的存在,那就是知識體系的割裂實際上是一種人為的破壞,它打破了知識結構的整體性,對于孩子的學習其實是有著不少弊端的。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而這一事件也證明了另一個客觀的事實,那就是每一個孩子的學習模式是不同的。有些孩子能夠適應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有些孩子是由著自己的學習模式和學習節奏的。而要想讓孩子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就應該給予他們自己的學習模式——只有每一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學習方式,才能充分挖掘出自己的潛能,發揮出自己的學習優勢和創造能力。
其實,換一個角度思考,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經常說,要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和特長,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自由,但是到了現實的語境中,我們做到了嗎?完全沒有。因為我們始終是在用傳統的教育模式來教育學生,用成績的高低和標準化的評價來給學生分層。這樣的做法真的恰當嗎?
盡管很多的人對于當下的教育模式提出否定和質疑,但是卻始終不能改變早就已經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才在這個世界上極少,而就是有天才也是鳳毛麟角。于是,絕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認可當下的教育模式。
監管我們不能撼動當下的教育模式,但是當天才出現的時候,我們還是能夠給予他們我們力所能及的幫助的。就像這位父親的孩子,我們的教育專家就應該能給他一個明確的學習模式和成才的路徑,沒有必要像其他的孩子一樣按部就班。
我們的老師在教育他的時候,也完全沒有必要對他進行壓制和打擊,而應該給予他更多的鼓勵和包容,讓他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權。我們應該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自主學習和探索知識。
天才從來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對于他進行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的培養模式呢?這有那么難嗎?天才啊!
親愛的讀者,對于一名6歲的孩子就學會了初中數理化和微積分,網友卻對此議論紛紛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