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呂建:一流大學建設要摒棄浮躁與功利 呂建認為,要從滿足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
原標題:呂建:一流大學建設要摒棄浮躁與功利
呂建認為,要從滿足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辦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這三大需求過程中下大力氣逐步推動從“指標一流”到“公認一流”的轉變。要從更高層面、更大范圍、更深程度來考慮“雙一流”建設。“雙一流”建設下一步的主要追求應該是要轉型、要范式、要特色、要內涵、要模式、要機制、要績效。“一流大學建設主要以內生動力機制為主,要摒棄浮躁與功利。”呂建說,“要給大學的發展以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通過結構優化、速度變化、動力轉換來實現高等教育轉型發展,引導高等教育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
談到學科建設,呂建說:“多元融合的學科生態體系是一流大學得以不斷涌現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大學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學科發展規律,結合學校實際,通過內涵發展、凸顯特色、分層建設、交叉融合,以一流學科建設引領學科整體發展,實現學科生態體系的進一步優化。”
延期博士,需合理分流

呂建
南京大學校長
我國博士按期畢業率比較低,2012年的時候40%的人無法按期畢業,目前這個比例可能達到了65%,從年限上來看,三年博士最長八年畢不了業。延期博士生群體日益擴大,引發了不少社會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今年帶來的建議是,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重新反思整個博士培養體系、導師的指導體系和學生適配的問題。一方面,我們應該做到盡量讓所有的博士生都能畢業,“每個學校都要優化自己的培養模式和培養體系,導師必須有充足的時間與學生互動交流,不能‘招生畢業’兩頭嚴,中間‘培養’放松,要保證中間過程的嚴格管理和完善支持服務,做好學業和生活全方位的輔導。”
“另一方面,從個體因素來說,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博士,在不適配的情況下,我們要有科學合理的分流機制,讓適合的人讀下去,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呂建介紹,南京大學“四三三博士培養模式”中明確:中間過程嚴格要求。每一次資格考試必須有15%的人不能通過,不要等到畢業的時候就來不及了。“完成博士論文不是簡單會背書考試,它是創造知識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