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羅永浩與李想的對談里,這些教育十字路口 值得家長思考 最近,播客節目《羅永浩的十字路口》開播,首位嘉賓是理想汽車CEO李想。 四小時的訪
原標題:羅永浩與李想的對談里,這些教育“十字路口” 值得家長思考
最近,播客節目《羅永浩的十字路口》開播,首位嘉賓是理想汽車CEO李想。
四小時的訪談,從童年談到了創業,談到動情處,有歡笑,也有眼淚。
現實中,沒有讀過大學的李想,卻一步步成為商業的精英、資本的寵兒。

細細品味,他們談話中的很多細節,對教育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李想的3個人生坐標
值得家長關注
坐標1:成功的家庭,總是彌漫著書香
李想的爸爸特別愛看書,家里有一個房間全是書,李想小時候有很多書看,甚至只要想看的書,都能從書架里找到,他在采訪時說“這點很重要”。因為愛看書的緣故,他的作文一直很好,甚至大部分時候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坐標2:尊重愛好,成就了李想最初的創業夢想
李想的爸媽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們也希望培養李想的文藝愛好,但是并沒有刻意,而是對他的成長持開放態度。他喜歡玩游戲,就給他買了游戲機,玩多長時間都是李想自己定。正是因為父親的尊重,讓李想從小就很自律。
看李想喜歡電腦雜志,他的爸爸在他初三的時候,花了8000元,給他買了一臺電腦,這在當時幾乎相當于他們家1/3的存款。
因為有了電腦,再加上之前積累的電腦知識,高一的時候,李想就開始給計算機雜志投稿了,課余時間,他還跑到數碼市場幫別人配電腦,憑借扎實的技術與豐富的知識,一不小心就做成了銷冠。
到了高三,他和朋友創設了自己的計算機網站,他的收入,已經是父母的10倍……
坐標3:尊重孩子的選擇,高考不是成功的唯一標準
李想在面對高考時,迎來了一個很重要的十字路口——上大學還是去創業?
李想的爸媽很開明,支持了李想的想法——創業。
李想的創業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有時候,很多人都堅持不下去了,但他堅持了下來,這源于小時候養成的樂觀、堅毅的品質。
雖然沒有上大學,但他從未停止學習。他說,他一年讀二三十本書,雖然讀得很慢,但很認真。
李想父母的教育理念
與《少年行》不謀而合
仔細看李想的3個人生坐標,個個都是孩子教育的關鍵節點。李想父母的選擇讓人深思:尊重孩子的選擇,知行合一,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思想,成為獨立的個人。
這種教育理念,更多著眼的,是孩子的人生,是在培養孩子未來的競爭力。《陽光少年報》推出的青少年人文地理素養雜志——《少年行》,與之不謀而合。
人文地理是大千世界的DNA,人文地理素養高的孩子,看到的絕不僅僅是世界的表象,還能輕松看到各種現象背后的來龍去脈,不但能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那么,《少年行》是怎么培養孩子人文地理素養的呢?
跨學科講述
跨學科是現代教育理念中日益受到重視的概念。它的目的是消除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讓孩子學會整合各學科之間的知識,解決問題。
《少年行》通過解讀最值得孩子去的旅行目的地,把這些地方的人文現象,剖析開來給孩子看。比如:講福建平潭藍眼淚,就重點說那里的風,因為福建平潭的很多現象,都與風有關;講成都的西村大院,就跨了美學、物理學、光學、社會學等8個學科,正是有了這8個學科的組合,才成就了西村大院這個像“爛尾樓”、卻又擁有獨特魅力的建筑。
知行合一,很輕松
經常看《少年行》的孩子,很容易得到知識重現的獲得感。
比如,八年級的地理課本中提到的良渚古城遺址,沒有去過這里的孩子,在看到這個詞匯時,腦海中很難具象化。但是看過《少年行》的孩子,已經在002期的雜志中知道:為什么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沒有城墻,空曠而遼闊,也沒有宮殿,卻是文明之地;良渚古城存在了1000年,為什么突然消失了。當孩子對良渚古城產生興
趣時,知行合一,再與爸媽一起去看良渚古城遺址,這樣的收獲感不言而喻,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
創造力,人文地理培養出來
創造力,是建立在孩子見過世面的基礎上培養出來的。《少年行》通過解讀最值得孩子看的旅行目的地,開拓孩子的視野,發散孩子的思維。當孩子通過發散思維,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在面對問題時,思維聚合,所產生出來的,便是每個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創造能力。
人之為人的能力,跑贏AI
AI時代,死記硬背的知識已經被輕松替代。但是人的感受、社會的倫理、知識的融合、每個人的情緒、人與人之間的共鳴等,這些是AI無法替代的。《少年行》在內容設計上,重點啟發孩子這些AI無法實現的能力,讓孩子在閱讀中感受到最真實的世界,突出人之為人的能力。
…… ……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種可能性,為孩子的未來,多考慮一點點,未來的某一天,可能就會有驚喜等著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