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鐘登華:人工智能將實現三個賦能 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16日在北京召開,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做了智能教育引領未來:中國的認識與行動
原標題:鐘登華:人工智能將實現三個賦能
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16日在北京召開,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鐘登華做了“智能教育引領未來:中國的認識與行動”的主題分享。
鐘登華認為,35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提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為中國的計算機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而35年后的今天,要培養智能時代的合格公民,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也要從娃娃抓起,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鐘登華表示,人工智能將實現三個賦能。
賦能教師:改變教師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到知識建構的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
賦能學校:改變辦學形態,拓展學習空間,提高學校的服務水平,形成更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
賦能教育治理:改變治理方式,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資源配置的精準化,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服務體系。
針對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鐘登華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教育科學研究要加強交叉融合,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把教育科學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把理論、技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
關注智能教育的普惠性,智能技術應當成為解決教育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方法,而不應該使智能教育成為少數人的特權。
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注重社會價值引導,加強預防,保障數據安全和算法公平,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
以下為分享實錄(有刪減):
尊敬的各位部長,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各位參加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話題。借此機會,我想與大家交流一下近年來中國政府推動智能教育發展的認識與行動。
一、對智能時代的理解與認識
智能時代將會是一個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時代,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環節深刻變化,傳統的社會結構、職業分工產生重大調整,教育不能固步自封,應主動適應新的時代要求。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將會對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產生革命性影響,從而進一步釋放教育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巨大潛力。
智能時代下的教育,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實現更加多元、更加精準的智能導學與評價,促進人的個性化和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賦能教師,將改變教師角色,促進教學模式從知識傳授到知識建構的轉變,同時緩解貧困地區師資短缺和資源配置不均的問題;人工智能賦能學校,將改變辦學形態,拓展學習空間,提高學校的服務水平,形成更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治理,將改變治理方式,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資源配置的精準化,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服務體系。
二、智能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2017年,中國政府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能學科,發展智能教育。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從高等教育領域推動落實人工智能發展。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發布,提出加快推進信息化時代的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這些政策文件的指引下,一些地區和學校開始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探索。
下面我選擇五個方面的案例與大家分享。
1.提升信息素養,培養智能時代的合格公民
35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提出“計算機普及要從娃娃抓起”,為中國的計算機產業發展鋪墊了道路。35年后的今天,我們同樣開始認識到,要培養智能時代的合格公民,人工智能教育普及也要從娃娃抓起,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通過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構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使學生對人工智能實現從感知到認知,再到創新的提升,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校構建了一套“人工智能+X”中學人工智能課程體系,打造了人工智能大課堂,開設相關課程超過20門。2018年成立了全國基礎教育階段首個人工智能實驗班,并與澳門培正中學、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倡導在每年的10月組織開展“世界人工智能周”活動,初步構建起“學生、教師、學校、社會”四位一體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圈。
2.推廣智能學伴,以學習者為中心實現個性化學習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師隊伍,總人數超過1600萬,同時,中國慕課的數量和應用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擁有超過2億人次的學習者。知識的獲取和傳授方式已經發生重要變化,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正推動著智能學伴、虛擬教師等新型教師形態的產生。
例如,由清華大學研發的智能學習助手“小木”。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為學習者答疑解惑,還可以與學習者進行主動交互,從而解決了慕課學習缺乏有效師生溝通的難題。當學習者選擇一門課程的時候,“小木”會提示是否需要制定學習計劃,并在不同學習階段做不同的提示,日常學習中加油鼓勵,進度落后時善意提醒,甚至當課程結束后,還可以細心地根據學習者的喜好,為其推薦一些課程和論文。目前,“小木”已在學堂在線175門課程上部署,服務學習者近萬人次。
3.構建智能化校園,全面提升學校運行效率和教育服務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的導入將全面改變現有的校園生活環境,大幅提升效率和體驗。通過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將極大地減輕學校在校園管理上的負擔,增強學校的個性化服務水平,提升學生校園生活的便利性、安全性和幸福感,為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支持。
例如,杭州學軍小學引入智能化校園管理平臺,有效解決了教學管理與家校互動兩大難題。通過智慧管理平臺,教師調課、事項審批一鍵完成;在學校食堂用餐,只需要“刷臉吃飯”;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平臺查閱學生作業,全面掌握學情動態,及時進行學習干預。家長可以實時預約訪問學校,老師也可以將學生的校園成長記錄第一時間與家長分享,家校通訊一鍵直達。
4.改革評價方式,實現基于多維度數據的綜合素質評價
評價選拔一直是教育發展中的一道難題,智能時代對人的綜合素質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工智能技術的導入將打破傳統單一維度、以分數為主的評價機制,全面加強對師生動態數據的感知、采集、分析和監測,為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多維度評價提供了可能。
例如,華中師范大學依托智慧教室和線上學習空間的建設,采集學生在不同學習環境下的多模態數據,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精準評價。學校先后建成了60余間智慧教室,開設了超過2200門在線課程,并為全校師生構建了在線學習和社交空間。通過對學生學習習慣、課堂互動、學業表現等多個維度的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和反饋,學校教師精準化教學能力顯著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大大增強,從而實現了教育規模化與個性化的統一。
5.促進交叉融合,加強人工智能前沿科技創新和卓越人才培養
科技創新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教育本身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與教育也必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發展,要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上“雙管齊下”。
例如,浙江大學通過交叉匯聚和協同創新,積極推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2018年7月,浙江大學在國內率先設立了人工智能交叉學科,交叉匯聚了計算機、統計、數學、醫學、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的力量,培養人工智能復合型創新人才,并建設了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和腦與腦機融合前沿科學中心。2018年9月,發布實施了“雙腦計劃”,針對重大科技前沿和重大挑戰問題,進一步推進腦科學和人工智能的交互探索和融合創新。
三、對智能時代教育的展望
為了擁抱智能時代,中國社會各界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我們認為智能時代的教育發展將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特征。
1.教育改革創新將注入人機協同、共創分享的新動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智能技術正蓬勃發展,時代前進的步伐正有力地帶動著教育改革創新。智能時代人機協同、共創分享的理念將深入影響到教育行業的方方面面,引發對現有課程體系、教學模式、教師角色等系統性變革。智能技術不應單純被視為一種工具,它還是推進教育變革的重要動力。
2.教育科學研究將進入交叉融合、集智創新的新階段。智能時代的教育科學研究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交叉融合,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結合起來,把教育科學研究與前沿技術研究結合起來,把理論、技術研究與教育教學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并融入文化特點,集智創新,共建共享,推動實現人的全面、自由、個性化發展。
3.教育發展目標將聚焦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新標準。智能時代,教育的發展將使知識的創造更加普及。同時,我們需要關注智能教育的普惠性,智能技術應當成為解決教育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方法,而不應該使智能教育成為少數人的特權。
4.教育治理體系將面臨社會倫理、數據安全的新挑戰。智能時代的到來,將伴隨著大量數據和算法的產生,而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進一步模糊人類社會與物理空間和信息空間的界限,從而衍生出一系列倫理、法律及安全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注重社會價值引導,加強預防,保障數據安全和算法公平,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為教育變革提供了新路徑。需要教育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我們希望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引領下,共同開展相關科學研究,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分享發展經驗和創新成果,為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