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葛文偉:教育絕不是一個靠錢燒出來的市場。 過去 20 年投資教育,只有少數幾個 VC 把錢掙回來了,其他大部分全是賠錢。不是拿錢越多越好,歷
原標題:葛文偉:教育絕不是一個靠錢燒出來的市場。
過去 20 年投資教育,只有少數幾個 VC 把錢掙回來了,其他大部分全是賠錢。不是拿錢越多越好,歷史上拿錢最多的公司都是最先垮掉的。
他鼓勵創業者在自己的細分領域,把錢砸在底層創新上。不要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小,教育的每一個品類都能做出幾十億規模的公司。把手伸到別人鍋里反而容易翻車。
此外,他還總結出兩條教育公司的生存法則:一、關注現金流,在最小模型的時候要能跑得通,否則一開始商業模式不健康的公司會永遠不健康。二、在細分賽道成為頭部,獲取最高利潤。" 頭部的教育公司擁有首定價權,從而占有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不是占有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注:葛文偉承諾文中數據無誤,為內容真實性負責。鉛筆道作客觀真實記錄,已備份速記錄音。
教育死于擴張,怠于沒有底層創新
" 韋博英語這種 20 年的老牌子分分鐘倒掉了。" 多鯨資本合伙人葛文偉對教育行業有著這樣一套獨特的認知:教育行業特別害怕時間;如果拉長時間來看,今天那些拿到巨額投資的公司可能都沒了。

葛文偉分析,教育行業有一個共同的死法——死于擴張。畢竟這個行業離錢太近,大多數教育公司在靠預付費模式生存,一旦發生擠兌,多大的規模都能垮掉。
" 擴品類、擴地域、擴模式,這是教育行業的三種增長方式,也是三個死穴,都覺得伸到別人鍋里能賺錢,其實不一定。" 他給從業者提出了兩條建議:一、不要盲目擴展,最近的路是最遠路;二、來錢最快的商業模式一定是賠錢最快的商業模式。
今年,由于多家公司傳出跑路、破產的消息,關于教育賽道的悲觀聲音尤其多,比如上一波大潮退去,大家在期待下一波大潮的來臨。葛文偉認為,教育行業的發展,其實幾乎不受投資環境的影響。
究其本質,即使在這一波資本浪潮中,教育行業的變化,也只是發生在表皮,內瓤并未變化,即沒有產生底層的創新。" 在整體資本退潮的環境下,教育創業者能做的創新還有很多。"
其一,無論線上機構還是線下機構,行業本身的運營規律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成本收入結構也沒有本質變化;其二,機構的人均產能并沒有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傳統商業的邏輯是底層工具發生變化,人均產能會發生質變。但這一波創業公司,無論線上線下,人均產能相差大概就是一個量級,比如‘你人均產能 30 萬,我人均產能 40 萬’, 而不是指數級。"
從結果來看,整個行業的服務效率沒有得到本質提升。葛文偉解釋,這一波出現了直播工具、錄播工具、微信工具、打卡工具… …發生質變的僅僅是教學環境,而不是教學的效率、效果。
所謂教育行業的底層創新,葛文偉將其分為三個基礎要素,即教育行業的水電煤。
第一、師資供給的方式和效率需要創新。" 今天的一些頭部公司,通過直播的方式解決了優質外教的供給問題,但師資供給的成本問題需要持續優化,就像一個老師現在也不能帶 200 個學生。"
第二、教學內容需要創新。" 如今的教學內容相當于把過去的板書變成 PPT,變成動漫,但是內容并沒有因為這些技術的革新而變化。比如新概念英語大概要設 120 節課,過去是在課堂上由老師講 120 節,現在還是要講 120 節,只不過變成了線上,創新僅停留在不同的老師有了分工,有老師講閱讀,有老師講語法。"
第三、授課形式需要創新,現在仍以教學者為中心而不是學習者為中心。" 今天市場上所有頭部公司,依然是以教學者為中心。對于學生來說,依然是老師來講下一個目標是什么。"
葛文偉認為,以學習者為中心,可能是教育創業的最大變量。例如在教育程度領先的韓國,學生作為客戶,是選課制,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今天想聽大班課就注冊大班課,想一個人刷題就去自習室。這樣,每個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在 " 教師供給、內容交互、授課形式 " 三個底層要素沒有發生巨大變化之前,就算頭部依然是一個人力密集型的公司。
根據葛文偉多年總結出的經驗,只要是人力密集型的公司,其成長的速度一定會降下來,最后回到常態。所有的教育公司增長規律不是拋物線,而是臺階式的,先擴張再收縮。
葛文偉總結出兩條教育公司的生存法則:一是關注現金流,其本質仍是一個生意,在最小模型的時候要能跑得通,否則一開始商業模式不健康的公司會永遠不健康。二是在細分賽道成為頭部,獲取最高利潤。" 頭部的教育公司擁有首定價權,從而占有了市場絕大多數的利潤,不是占有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