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戴慶: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 2018教育科技大會高教風向標產教融合分論壇上,北京城市學院大數據學院副院長戴慶發表了《
原標題:戴慶: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
2018教育科技大會“高教風向標——產教融合”分論壇上,北京城市學院大數據學院副院長戴慶發表了《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融合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的主題演講。她主要分享了北京城市學院大數據學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發展歷程,為大家分析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一些解決方案。

以下是戴慶的精彩演講實錄:
今天我主要從校企合作發展歷程和大數據學院建設理念跟大家說一下我們是如何做產教融合的。
學校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完成企業人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介紹北京城市學院校企合作的發展歷程,主要是2010年、2012年、2013和2016年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北京城市學院從2010年我們開始面向企業需求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在訂單式人才培養之前,其實我們淺層次的校企合作曾經最具代表性是請企業老師到學校任教,或者我們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與實習,比如說類似專業導論課、實習實踐的短期課程,都是我們淺層次的校企合作的代表。
由于校企合作逐漸深入,2010年大數據學院在信息學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信息學部與聯想集團、北京地鐵一分公司聯合成立面向企業需求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完成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最后一公里”,學生進入企業就不需要再經過員工3-6個月的培訓,實際上是縮短了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距離,使得學生很快的融入企業真實的環境。
2012年,在校企合作中進行三融合兩循環的工學交替。三融合主要是校企合作、工學融合、學作融合。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在四年的校企合作過程中分為學校、企業、學校、企業這么兩個循環的階段來完成,北京城市學院完成了從點到線的校企合作發展形式。
到2013年,校企合作全面進入了與企業共同研發課程的階段,把企業的前沿技術引入課程體系,實現了課程體系與行業標準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技能點對接,使得學生能夠在畢業后迅速的融入企業技術鏈條的某一個技能點中。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企業的員工培訓提供了校內的實踐環節,學生出了學校就已經是企業的準員工身份。
到2016年,我們學校與慧科教育集團共同創立了阿里云合作班,企業導師帶領學生進入走進阿里巴巴,以準職業員工的身份感受企業文化,從招生宣傳到課程體系,到實習實訓,全鏈條人才培養過程,都由學校和慧科教育集團共同完成,當然,我們也簽署了相應的協議。
到2017年,我們成立了大數據學院,后面還會有專門的介紹。
政策困境、模式單一、層次低,校企合作問題如何破局?
校企合作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政策困境,“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但沒有明確的政策和資金上的配套措施;合作積極性不高,難以形成緊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合作的可持續性不強,形式單一,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技術合作松散,學校沒有辦法融入企業的核心技術開發團隊,企業的核心技術開發也難以走入校園;課程體系的改革以及建設力度有待提升,學校與企業完全不同的“技術”體系,導致行業的前沿技術、學校的學科體系無法充分融合;企業師資穩定性無法保證,企業師資時間、精力、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專職教師的差異;合作層次有待提升,難以與行業內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
當然,我們也在不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
第一,我們最大的特點是體制機制的靈活,可以結合國家、區域以及人才的需求,調整設立或者優化原有專業,比如說我們去年申辦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今年獲批并且開始招生。
第二,如何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讓企業真正培養學生,答案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只有企業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他才知道我們培養的人才是不是社會、企業需要的,我們的課程體系對學生的培養,能否達到實踐能力的有效提升。
第三,不斷探索多種合作模式。從最淺層次的物理混合模式到化學化合,從生物嫁接到生態共融,多種不同的校企合作層次。
第四,制定大數據學院核心組例會制度,制定企業師資管理及服務辦法,盡量協調解決企業師資排課、上課等過程中的問題。
第五,建立校行專業指導委員會,打通與知名或龍頭企業的合作渠道,建立與學術界的聯系,指導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學校為校行指導委員會提供專項經費支持。
校企共研共建大數據學院
下面我簡單說一下大數據學院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成立的,首先來看一些國家發布的文件,正是這些政策性文件成為大數據學院成立的基石。
特別注意的是,北京大數據和云計算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大數據和云計算到2020年創新發展體系整個架構會基本完成,北京會成為全國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創新中心、應用中心和產業高地。
2017年,北京城市學院阿里云大數據學院正式成立,當時有三個專業方向,實際上是兩個專業,專業工程和軟件工程,然后軟件工程下面有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所以我們列出來的是專業方向有三個。
北京城市學院是一個產業型學院,同時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項目實踐單位,大數據學院的新教學模式、運營模式、管理模式、培養模式,作為一個項目的主要內容,申辦了新工科項目。大數據學院在培養定位、培養模式和發展目標上,有別于其他專業。這標志著從傳統的學科建設范式轉變為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應用實踐型人才的培養。
在共研共建的機制上,共建大數據學院咨詢委員會,成員由阿里、慧科等企業以及其他高校共同組成。研究與咨詢學科專業發展方向以及學科專業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推動校企聯合共研共創,審議與指導高水平、高級別學科專業建設與科研社會服務項目;指導高水平團隊建設。
共建課程體系主要是利用校企優勢資源構建了以技術為主線,輔以理論支撐的逐層遞進動態開放式的課程體系,同時,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新型課程的共研開發。比如說今年4月份,我校開辦了面向全校各專業學生的數據科學訓練營,不再局限于編程能力、行業背景,我們只要通過這一門課,讓學生具有用數據講故事、團隊協作的能力。
在引導學生成長方面,大數據學院具有三方合作的特點,除了學校自有的專職導師,還配備企業班主任和輔導員。專業導師是導學導能,企業班主任是助推成長,輔導員老師主要是培思輔成。
大數據學院除了在政策層面上、在共享共建機制上,在課程體制上,我們還在硬件上做了投入,是北京城市學院對大數據學院建設給予的幫助。去年年底,我們第一期1000多平米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式學習環境全面竣工,現在開始使用不到一年的時間。
最后愿校企合作培養的人才“四有”,有人味,心地善良;有情懷,溫暖陽光;有膽識,直面憂傷;有心胸,天寬地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