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自然》雜志稱中國、印度等國博士生人數過剩,是這樣嗎? 最近,《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將博士生是否過剩的議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文
原標題:《自然》雜志稱中國、印度等國博士生人數“過剩”,是這樣嗎?
最近,《自然》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將“博士生是否過剩”的議題再次推上風口浪尖。文章指出,全球博士生數量遠超學術崗位供給,中國、印度等國的博士生人數更是出現“過剩”,但許多高校并未讓博士生做好從事學術圈外工作的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議題在國內輿論場持續發酵,但討論的焦點逐漸偏離核心。部分媒體轉載時,僅大肆渲染“博士生太多”“學術圈擠爆”等吸睛表述,并未深究其背后的事實。更有甚者,衍生出諸如“高學歷泡沫”“博士生培養是數字游戲”“博士失業危機”等催生焦慮和負面情緒的文章。
中國博士生真的“過剩”了嗎?這一問題近年來爭論不休,答案似乎始終在兩組數據間“拉鋸”。
一組數據凸顯規模擴張:2000年至2024年,中國在讀博士生從6.73萬一路攀升至60余萬,20余年間增幅近10倍,疊加“論文壓力大”“延畢率攀升”“畢業后高學低就、大材小用”等現象,讓“學歷通脹”的焦慮持續發酵。
另一組數據則突出國際差距:中國每萬人中僅有7——8名博士,博士占比尚不足總人口的1%,遠低于歐美1%——5%的水平,且在全球博士占比排名中,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甚至未入前十。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博士生擴招的趨勢還會持續。
兩組數據背后的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博士教育的本質能否僅用“總量多寡”來衡量。當我們反復糾結于60萬博士生是否過多時,是否應該反思:為何芯片、集成電路、高端制造等“卡脖子”關鍵領域在喊人才荒?為何一些龍頭制造企業開出巨額年薪,卻招不到能破解生產線精密控制難題的博士?
種種現象表明,所謂的“數量過剩”,實際上是一段時間內我國高等教育與產業需求之間的“斷鏈”反應。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包括行業高校在內的許多大學,評價體系均圍繞論文數量、影響因子等學術指標展開。同時,博士生往往被當作未來學術界的“接班人”培養。這種單一目標導向使得博士生培養逐漸淪為“論文生產線”,忽視了產業界對高端人才的多樣化需求。
正如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所言:“博士生‘僧多粥少’的焦慮,是我們給的‘粥’種類太少。”
為打破“學術獨木橋”困局,讓博士就業不再只盯著高校教職,近年來政策層面已作出調整。2020年以來,相關政策反復強調“擴大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規模”,培養一批厚基礎、實戰型、能集中解決企業最急迫技術難題的高層次創新人才。以工程學科為例,自2022年起,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已三度擴展,清北浙交等32所高校、航天科工等8家企業入選。
不過,博士教育與產業之間的“斷鏈”,絕非單一環節偏差,相關修復尚需打通評價體系、企業生態、社會認知等不同環節的系統性梗阻。
首先,培養和評價體系的學術慣性尚需打破。盡管政策已明確倡導通過多元賽道擴大專業博士招生,但一些高校的評價機制仍延續“唯論文”導向,導師和博士生的精力仍大量消耗在發論文、爭項目的單一賽道,實踐環節流于形式。一些專業博士在轉型過程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既缺乏行業經驗,又無法在學術圈立足。甚至有人調侃,博士培養變成了一種生產高文憑的產業,半數博士生只是擁有一張證書而已,未能真正掌握與之匹配的能力。
其次,企業引才、用才的生態短板尚需補齊。當前,許多企業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難以提供充分釋放博士價值的優質崗位。部分企業存在職業發展通道狹窄、創新文化貧瘠、難以包容失敗、激勵機制滯后等問題,導致引才難、留才難。在這一方面,企業除彌補自身生態短板外,可借鑒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經驗,400多個企業聯合創新中心推動校企深度合作,由企業提出技術難題,高校組織研究生團隊攻關,從而聯合培養真正具備產業視野和工程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并在其畢業后“接住”這些高端人才。
最后,社會認知的刻板印象尚待更新。當博士跑外賣、做中介、當中學老師、到街道辦謀職等選擇成為輿論熱點時,背后是社會對博士職業發展路徑的刻板認知。打破這種思維定式,需要營造更加多元、包容的社會認知環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破解博士生培養的“斷鏈”難題,須跳出“數量論”的陷阱,構建政策、教育、產業、社會協同發力的生態體系。具體而言,政策端持續優化學科布局,強化對急需領域的前瞻性支持,搭建高效的產教研對接平臺;教育端變革評價“指揮棒”,將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攻克產業技術難題置于與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同等地位,將產業項目深度融入專業博士生培養全鏈條;產業端則需企業與人才的雙向托舉,企業主動深入參與人才培養,用“真問題”鍛造專業人才,用優秀人才加速企業升級;社會端則需更加包容,對人才流動的認識更加理性、客觀。
對個體而言,追求更高學歷是基本權利。誠然,博士多了,學業和求職競爭愈發激烈。博士學位,拿還是不拿?走學術路線,還是專業路線?面對選擇,關鍵是不被潮流所裹挾,認清自己的目標與興趣,方能少走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