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網友倒查武大論文:從性別偏見到方法漏洞,文科研究為何屢陷爭議? 從來沒有哪個女大學生,能像楊同學這樣,憑一己之力,將學校置于風口
原標題: 網友倒查武大論文:從性別偏見到方法漏洞,文科研究為何屢陷爭議?
從來沒有哪個女大學生,能像楊同學這樣,憑一己之力,將學校置于風口浪尖。更沒有誰能激怒網友,從楊同學的優秀碩士論文中,發現錯漏百出、質量不高問題,進而宣布倒查武大經管5年碩士論文,更多的網友加入倒查行列。
近日,隨著武大宣布啟動對圖書館“性騷擾”案調查,準備查楊同學的碩士論文,民間網友倒查活動還在繼續,網上不斷爆出網友發現論文的奇葩之處。

在武漢大學吧上,網友宣布自己查出一篇碩士學位論文,《短視頻時代女性外貌焦慮的社會文化成因分析》,大談當代女性容貌焦慮,大篇幅謳歌當代女性的愛美之心。同時,對“普信男”大加撻伐,直言∶“身邊女生普遍都存在外貌焦慮,相反很多男的普通又自信,頭發稀疏,挺著個大肚子,卻沒有絲毫焦慮。”!對男性表現出滿滿的惡意,全文到處可見對“普信男”的聲討,性別優越感明顯。
微博上,一網友貼出一篇碩士論文《親密公眾與情感知識:豆瓣勸分小組中的后女性主義文化》。標題要素很有流量:豆瓣、勸分、后女性主義。沒看懂?沒看懂就對了,就是要讓你看不懂。
研究的是什么內容呢?看綜述:親密公眾、意識提升、后女性主義文化,最后告訴我們什么?
網友通讀全文,發現論文不是在研究而是在共情。取了一段“勸分”中的罵醒行為。按說,這種研究應該是分析小組中的權力結構、排他性和網絡暴力傾向。本文卻將其合理化、美化,將其美其名曰“姐妹情誼”,標榜為“意識提升”,在這樣的小組內提升了什么意識?無非是讓偏見更深。
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呢?作者稱是“網絡民族志”,很高大上,實則是自己選了20個人,一半是朋友圈招募,一半是私信招募。對于豆瓣小組幾十萬用戶,20個人有什么代表性?這不相當于你和胡同口王奶奶聊了一下天,王奶奶說生活得很幸福,進而得出結論,所有的老人都生活得很幸福一樣荒謬嗎?
這樣的論文有什么意義?沒有新知識,沒有新方法,沒有新結論,只是得出一堆用高大上名詞堆砌出來的“正確”的廢話,而且,還只是自己上網時得出的感受的廢話。
且不說這種研究浪費了多少納稅人的錢,而是研究生們研究著研究著,最后給自己認知閉環了,堅信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鉆進了死胡同,研究生可能在研究過程中強化了自身偏見,甚至將錯誤價值觀內化為學術立場。
以楊同學事件為例,其論文研究或與后續行為存在一定關聯。從偷拍視頻,逼迫道歉,到保研后開始發起訴訟,敗訴后不依不饒,據說甚至準備起訴武大……這種偏執傾向或許與其學術訓練中的價值觀傾向存在交集。這也解釋了為何網友要倒查武大文科論文——他們質疑的不僅是幾篇論文的質量,更是文科研究是否存在"脫離實際、閉門造車、方法錯位"的普遍問題。
學術的尊嚴在于求真。當論文成為個人情緒的傳聲筒,研究淪為強化錯誤價值觀的注腳,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文科研究,究竟能為社會提供多少有價值的思考?或許,是時候讓學術回歸理性,讓文科研究真正服務于對現實的深刻洞察。
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強調交叉創新的大背景下,是時候高校自己啟動文科論文倒查了,不如此,屆時網友查出更多,高校會格外狼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