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每日雙打卡:流于形式能防住什么?
摘要: 原標題:家長每日雙打卡:流于形式能防住什么? 學生放假、家長打卡,暑假作業又多了一條。 據媒體報道,從今年暑期開始,云南玉溪元江縣要求學生
原標題:家長每日雙打卡:流于形式能防住什么?
學生放假、家長打卡,暑假作業又多了一條。

據媒體報道,從今年暑期開始,云南玉溪元江縣要求學生家長每日必須在手機上完成兩次“暑期安全提醒”打卡,未按時打卡的學生不僅會被老師在班級群直接點名,還會面臨老師的電話催促。此舉被網友質疑其流于形式、加重負擔。
云南教育部門回應,并未安排“每日打卡”這類具體操作,學校希望通過這類方式提醒家長盡到監護職責,根本目的是保障孩子平安。目前,當地部分學校已不再要求學生家長暑期防溺水早晚打卡。
從學校的角度看,要求打卡或許是出于擔心,怕出事、怕問責。但這樣的“每日打卡”重復空洞、無針對性,形式大于內容,不僅缺乏實際監督作用,還會加重家長和老師的負擔。
矛盾產生的原因就在于:假期安全責任的歸屬。學生離校期間,監護責任主體理應是家長,學校的作用應該是提醒風險而不是代為監管。學校把教師變成“打卡監督員”,就是把壓力轉嫁給了基層教師,再通過教師向家長傳達。這樣“責任下沉”的層層加碼,最終讓家校雙方陷入無意義的消耗。
責任一旦模糊,家長覺得學校越界,老師更覺得冤枉,兩邊都累。因此,學生的暑期安全責任務必需要厘清:學校開展警示工作,家長履行監護職責。不然,忙于應對的家長和教師,只會讓安全教育變成一場走形式的表演。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