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壓垮」中產的最后一根稻草:低配暑假 這幾年,教育圈流行一股新潮流「低配暑假」。 這詞乍一聽,像是為了緩解父母們「月薪三萬供不起高
原標題:「壓垮」中產的最后一根稻草:低配暑假
這幾年,教育圈流行一股新潮流——「低配暑假」。

這詞乍一聽,像是為了緩解父母們「月薪三萬供不起高配暑假」的焦慮,量身定制的消費降級理念。
什么一等暑假去英美,二等暑假學騎馬、三等暑假國內游……統統都是“消費主義陷阱”,見不了啥世面,就是花錢買罪受。
教育博主們說:真正高認知、真有品位的家庭,都在給孩子過「低配暑假」!
這話聽得我熱血沸騰啊。高認知、高品位、但沒錢,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于是,我求知若渴地點開幾個高贊的「低配暑假」攻略……
好家伙,看完我眼前一黑——里面的每一條,都是在為難我們雙職工家庭。
孩子的“低配暑假”
是家長的“高配門檻”
低配暑假怎么過?我總結下來基本是三大類:
01
免費的精神食糧:
閱讀、博物館、紀錄片
說得好!我舉雙手贊成。
但閱讀不是張嘴就來的事。孩子的閱讀習慣,靠的是家庭氛圍、環境浸潤、父母言傳身教。
我白天上班,不能陪娃圖書館泡一天。可讓我上了一天班回家,不玩手機,捧起一本《魯迅全集》開啟家庭閱讀模式,真是太為難了。
現在大部分孩子,除非采取「人盯人」的策略,否則他們很難主動閱讀。即便面對一書墻“黃金屋”,最吸引他們的依然是電子產品。
再說說逛博物館,這幾年博物館真的火了。
上博的古埃及展,從年頭到年尾都人滿為患。展出最后一周加設夜場,24小時不關門,3000張票秒空。
法老也想不到,死后5000年,還要值夜班。
最近浦美舉辦的法國奧塞展,客流有多少呢?
前幾天我精心挑了周一晚上去浦東美術館,心想這刁鉆的時間,總沒什么人了吧?結果,所見略同的「英雄」,排了里三層外三層。
瞧瞧梵高的臥室,梵高自己來了都擠不進去。
梵高的臥室
想跟孩子一起靜靜感受印象派的光影?想沉浸在敦煌壁畫的瑰麗之中?跟古埃及文明深情對望?
不好意思,你唯一能對望的,只有玻璃展柜對面,另一個被擠得懷疑人生、帶娃過「低配暑假」的中年婦女。
三星堆博物館的客流
02
擁抱戶外:
逛公園、爬山、溯溪
這個我真的會謝!
寫出這個建議的博主們是不是都生活在南半球?對咱國家7、8月份的戶外溫度有什么誤解?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這些城市哪個夏天不是大火爐?白天不說了,早晚都沒有一絲風。偶有涼爽那就是臺風來襲,不宜戶外。
環衛工人都知道要避開熱中心錯峰上崗,合著父母就得領著孩子、搭上年假,迎著酷暑而上?(還不能走遠了,去大西北就是高配暑假了)
你說,“那等太陽下山總行了吧?”
呵呵,太天真。
如果你有逛公園的經驗,日出日落前后的公園,早就被朝氣蓬勃的廣場舞大爺大媽占領,音響一開,鑼鼓喧天。
嘈雜的環境,跟“自然療愈”沒有沒毛錢關系。
至于周末走出城市爬個山、玩個水,一個暑假安排一兩次,已經能把爹媽的電量清空,哪里撐得起60天漫漫長假啊!
大夏天的山里確實很舒服,不過我不在山里天天呆著,難道是因為不喜歡嗎?
03
生活教育:
做飯、打掃、逛菜市場
這個我必須較真兒一下,讓孩子干家務活,難道不該是日常嗎?咋還成了暑假特供?
我還看到有博主建議擺地攤??我在城管部門沒有親戚啊!
其實更扎心的是,作為一個職場媽媽,我自己都很少做家務,更別提去逛那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菜市場了。
那是文藝青年才去的地方——逛一圈菜市場,能治好他們的精神內耗。
山姆、盒馬和叮咚,美團、京東、餓了么,才能治好中年打工人的精神內耗。
總之,“高配”暑假掏空錢包,“低配”暑假掏空爹媽。看完這些“低配暑假”建議,我非但沒被治愈,反而更焦慮了。
我既沒有月薪三萬給娃“高配”,更沒有大把時間陪娃“低配”。我的孩子,沒有見識,也沒有能力。
所謂“低配”是頂級“炫耀”
其實,細看這些“高配”“低配”的內容,就會發現其中規律。
所謂高配,是物質層面用錢來衡量的:上夏令營、去海外游學、名校打卡、高端研學等等。
所謂的低配,是用精神來包裝的:體驗自然、家庭互動、勞動光榮、哲學思辨諸如此類。
如果從執行性方面來看,這“低配暑假”的要求,對家長要求可一點都不低!!
我之前刷到一個博主,分享自己一位錢人朋友是怎么帶孩子過“低配暑假”的。人家不開玩笑,直接在家里搞起了“家庭董事會”,討論各種社會議題。
小區的物業費收得合不合理?
外賣平臺價格大戰,最后到底誰賺了?
為什么我們發完朋友圈,就那么渴望別人來點贊?這種心態對不對?
人工智能是解放人類,還是取代人類?
所有家庭成員都要分享自己看到的信息,暢所欲言表達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話題涉及到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和傳播學,規格之高級,蘇格拉底都要說一句服。
我看完就一個想法:這種建議到底是寫給誰看的?反正不是我們這種普通人。
其實讓我們普通人掏點錢,咬咬牙,從牙縫里還能擠出來。可要讓我們把社會課題融入家庭日常,我可能還需要去大學回爐個研究生。
中國家長是什么宇宙級的大怨種嗎?
白天在公司開不完的會,做不完的牛馬;晚上回家還得繼續開董事會——我們是真的開會有癮啊!
我自認為還算個愛學習的家長,沖浪網速也很快,但個人能力和精力實在有限,經常接不住我兒子拋出的那些關于軍事、宇宙、科學的話題。
所以很多建議,聽起來都對,一落地全廢。
你問我為什么不讓老人帶孩子?這個話題我可以再寫3000字,關于我爸怎么看直播的,我媽如何刷短劇。總之,中國老年人手機成癮,比青少年更嚴重。
雖然我在吐槽「低配暑假」,但拮據的生活還是讓我嘗試了幾天帶娃上班。
每天早上把他弄到公司,我一邊做寫稿子,一邊盯他做暑假作業。午飯時間我強撐著疲憊的身心,跟他探討新聞熱點;下午繼續在我眼皮子底下看書,等我下班再陪他下樓打一會兒羽毛球。
帶娃上班人盯人,在我眼皮子底下只能看書和寫作業
兩天下來,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每天都被掏空。
果斷花錢消災,送進夏令營。那一刻,世界終于清靜了——高配暑假,真香啊!
這幾天孩子被我送去溧陽上獨立營了,不是高配花不起(啊,不是),而是低配太費媽
跳出“高配”與“低配”的執念
說到底,用“高配”或“低配”來定義暑假,本質上還是在把暑假簡化成一種「消費符號」,掩蓋了教育的本質需求。
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孩子到底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暑假?暑假如何與家長的能力和精力匹配?
暑假不該是在“花錢”還是“花時間”里二選一,每個家庭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量力而行。
暑假本質是“假期”,第一要義是休息、放松、調整。
不要再盯著別人家的孩子去了哪個國家、上了什么夏令營,也別被網上“完美假期”綁架。問問自己的孩子累不累?他計劃如何度過這2個月?需要父母提供什么?
我們是普通雙職工家庭,我們的時間、精力和認知都是有限的,這沒什么好丟人的。筋疲力盡、強顏歡笑、瘋狂撒幣的父母,遠不如坦然承認“爸爸媽媽也要休息,爸爸媽媽財力有限”,這樣真實父母更能獲得孩子的理解。。
全家人下班后看電影,周末去超市采購,允許孩子有“無所事事”的權利,這些真實的陪伴,也同樣珍貴。
講真,不管怎么過暑假,孩子的人生都不會開掛或者落后, 人生的差距根本就不是暑假拉開的。
家長不是孩子的“提款機和牛馬”,孩子更不是家庭的絕對重心。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是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感到舒適和被尊重。暑假,是孩子的暑假,也是全家人的暑假。
暑假,放下必須“做點什么”的執念,把KPI壓力降下來,適當花錢,合理消費。
最好的“暑期規劃”,就是“沒規劃”。讓孩子學會與“無聊”相處,從中發展出自己的興趣和創造力,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重要的能力。
熟悉我的讀者,我要重申一遍:前提是沒有智能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