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武大圖書館性騷擾:沒有勝利者,都是受害者 時間不一定代表真相,但真相一定藏在時間里。 2023年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一起性騷擾指控,點燃了一
原標題:武大圖書館“性騷擾”:沒有勝利者,都是受害者
時間不一定代表真相,但真相一定藏在時間里。

2023年武漢大學圖書館的一起“性騷擾”指控,點燃了一場席卷網絡的輿論風暴,至今仍未平息。從女研究生楊某的網文曝光,到大一男生肖某某被網暴致精神崩潰,再到法院判決推翻指控,這場風波不僅撕裂了兩個年輕人的生活,還暴露了武漢大學處理敏感事件的短板、網絡暴力的致命危害,以及真相在輿論場中的脆弱性。
這起事件,至今沒有勝利者,只有受害者。肖某某是網暴的受害者,楊某也遭到了反噬,當初對肖某某草率做出處罰的武大,如今被認為最該接受譴責。
一、“性騷擾”引發的網暴
2023年7月11日,武漢大學文理學部圖書館,楊某在自習時注意到身旁的大一男生肖某某行為異常,疑似實施性騷擾。她拍攝了兩小時的視頻,記錄下肖某某的動作,隨后向校方舉報楊某性騷擾。
校方的調查卻讓她失望——多部門介入后,認定肖某某的行為不構成性騷擾,未予處罰。
高校圖書館作為學術圣地,理應是安全與尊重的象征,任何疑似不當行為都可能引人不適。基于此,楊某對學校的調查結果不滿,在網上發文公開事件,試圖倒逼校方重視。這在當時很多網友看來,是一種“正義”的表達。然而,這一舉動卻像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引發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不管楊某的初衷如何,這種公開曝光他人的方式注定埋下隱患。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單方面的敘述往往會被放大,點燃情緒化的網絡審判。她的網文雖未直接點名,卻提供了足夠的信息,讓肖某某的身份被迅速“人肉”。肖某某的個人信息被扒出,辱罵、威脅如潮水般涌來。他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父母失業,爺爺被確診為植物人,外公抑郁離世。肖某某本人被確診為“創傷后急性應激反應”,甚至一度住院治療。
楊某的網文雖未直接號召攻擊,但其情緒化的敘述和對校方的批評,成了網暴的導火索。網友們在“正義感”的驅使下,將肖某某塑造成一個“道德敗壞”的形象,卻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真相尚未定論。
網絡暴力是這場悲劇的放大器。網民的“正義感”往往建立在片面信息上,缺乏對事實的全面考量。楊某的網文雖有維權之名,卻成了網暴的催化劑。
當“正義”變成群體的狂熱,是否還配得上“正義”二字?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是“施暴者”,卻很少有人意識到自己的鍵盤可能正在傷害他人,最終也可能傷害自己。
這提醒所有互聯網參與者:維權需理性,曝光需謹慎,網絡的放大效應可能讓真相偏離軌道。
二、法院的判決與反轉
2024年2月,肖某某的母親發聲,稱兒子因患有特應性皮炎(濕疹),在圖書館隔著衣服抓撓腿部濕疹,導致楊某誤解。她提供了多年就診記錄,試圖還兒子一個清白。同年,肖某某對校方的記過處分提出申訴,并針對網暴提起民事訴訟。
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審宣判:肖某某的行為不構成性騷擾,楊某的指控被駁回。判決指出,性騷擾需滿足針對特定對象、具有性暗示或不當意圖的要件,而肖某某的行為僅為抓撓身體,無針對性。判決一出,輿論再次反轉。肖某某被部分網友稱為“唯一受害者”,而楊某則被指“誣告”,甚至因判決后在B站發布視頻被解讀為“未道歉”或“嘲諷”。
法院的判決為事件定下了法律的基調,但并未平息輿論的紛爭。楊某的指控雖被駁回,但她的主觀感受未必是“惡意誣告”,而可能是對行為的誤讀。然而,誤讀不等于無責。她的網文引發了不可逆的后果,肖某某及其家庭的遭遇令人唏噓。當年的肖某某有多遭網暴,今天就有多被同情;當年的楊某有多被支持,今天的楊某就多遭反對。
法院的判決說明一點:真相需要時間和證據來沉淀,而非情緒化的宣泄來裁決。
三、高校的失守與責任
這場悲劇的根源,離不開武漢大學在處理事件時的遲緩與不透明。楊某多次催促調查,校方卻以“程序復雜”為由拖延,最終的“未構成性騷擾”結論也未能及時公開,導致楊某選擇網絡曝光。
校方對肖某某的記過處分,更像是在輿論壓力下的“應急公關”,而不是基于充分的事實依據。武大的這波操作,缺乏知名高校應該秉承的操守,
高校作為知識與理性的代表,本應在處理敏感事件時展現專業與擔當。然而,武大的表現卻暴露出行動的遲滯與制度的漏洞:缺乏明確的性騷擾處理流程、溝通不暢、信息公開不足。這些問題不僅一度讓楊某感到無助,也一度讓肖某某在輿論風暴中孤立無援。
高校不是“和稀泥”的調解機構,而應是公平與正義的守護者。武大的處理方式,既未能保護舉報者的權益,也未能及時為被指控者正名,最終讓雙方都成了受害者。
武大是這一風波的源頭,其對肖某某的處分通知,則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整個事件中,前期未有效公開,導致當事人生疑;中期未堅持客觀公正,迫于輿論壓力處分被指控學生;后期在法院判決出來后,一直未發聲,未對做出“記過處分”進行解釋,更沒有對受到處分的受害者進行道歉,難免讓網友意難平。
武大圖書館“性騷擾”風波,警示所有高校:建立透明、高效的性騷擾處理機制,不僅是保護學生,更是維護學校自身名譽和公信力。
四、誰在為網暴買單?
殺人不用刀,告他性騷擾。性騷擾是極其讓人厭惡但又很難取證的事件,若被騷擾者過于軟弱不敢反抗不敢聲張,就成了真正的受害者;反過來,如果女性過于敏感過于偏執,又可能走向誤會,甚至男女對立。
著名央視主持人朱軍就是類似事件的受害者。曾連續站在央視春節聯歡晚會舞臺上的朱軍一度風光無限,卻在2018年被一位名為弦子的女生發文爆料性騷擾。朱軍因此遭受網暴,妻子受影響,兒子輟學,朱軍個人事業停滯,從大眾視野中消失。不堪遭受不白之冤的朱軍因此起訴對方,經過4年時間,兩次審判,朱軍贏得了官司。但創傷已然造成,就算時間也不能愈合:朱軍再也未回到舞臺。有些東西,失去了就再也無法挽回。
武大圖書館“性騷擾”事件,沒有真正的贏家。楊某為維權付出了“精神崩潰”的代價,后續可能要承受輿論壓力,而肖某某則背負了“社會性死亡”的沉重后果。法院的判決雖還了肖某某一個清白,卻無法抹去他和家人的創傷。
更令人深思的是,網暴的參與者往往是普通人。他們或許只是轉發了一條信息、留下了一句評論,卻在無意間成為傷害的幫兇。網絡給了每個人發聲的權利,卻也放大了人性中的盲從與沖動。
事實證明,真相需要耐心,維權需要理性,網絡需要規則。無論是高校、平臺還是每一個網友,都應從這場風波中吸取教訓:用事實說話,用理性維權,用規則約束網絡行為。否則,每一次“正義”的狂歡,都可能成為下一個悲劇的起點,每一個網友都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