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班創辦:一場教學改革的實驗
摘要: 原標題:少年班創辦:一場教學改革的實驗 早在1974年,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就提出建議,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彼時,各行各業百
原標題:少年班創辦:一場教學改革的實驗
早在1974年,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就提出建議,中國要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彼時,各行各業百廢待興,科技人才嚴重斷檔,“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楊振寧和丁肇中等科學家的倡導下,中國科大創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學生,平均年齡14歲,最小的11歲。這批學生中就包括轟動一時的寧鉑、謝彥波等少年。

少年班創立的目的在于:在中國培養一支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打破不重視培養基礎科學人才以及其他各類人才的狀況,使得全國各類人才的培養步入正軌;探索中國優秀人才培養的規律,培養在科學技術等領域出類拔萃的優秀人物,推動中國教育和經濟建設事業的發展。
“沒有改革開放的制度和思想的活躍,就沒有少年班的產生。在那個年代,這是個新生事物,鼓勵了創新。”1978年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就讀的王永說,在當時這種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要承認的確有一部分學生在很小年紀就有學習大學知識的能力,而這部分孩子也需要年齡相仿的學習環境。
在業內人士看來,少年班的成立是一場教學改革的實驗。在當時人才培養幾乎斷檔的形勢下,它的出現無疑對正規高等教育的恢復與發展產生很強的推動力。
少年班模式:由培養頂尖科學家轉為培養領軍人物
一路走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改變,社會上對少年班也充滿爭議。有少年班學生被曝出家為僧、有心理問題等,讓不少人對少年班模式提出質疑。
“我覺得那時候,少年班成了國人追求科學的一個縮影。”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生、阿里云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說,一代人的焦灼感和焦慮感,讓寧鉑這一批人被賦予太多希望,在社會大眾心里被賦予神話色彩。
在爭議中發展,無疑可以用在目前僅有的、仍在穩定招生的中國科大少年班和西安交大少年班身上。
從中國科大少年班選拔來看,早期學校還擁有較大的自主招生權,如今隨著高考制度的完善,高考分數基本成為選拔的硬門檻。與外界猜測不同,選拔沒有專業的智商測試,而是通過筆試、現學現考、面試等多個復試環節,從1986年起還加入了心理測試。
中科大少年班招收的學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備尤其是物理、數學擅長者,他們畢業后大多選擇繼續深造。考慮到年齡較小,少年班引入心理測試是為深入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以防他們背負太多心理包袱。為了減少社會“捧殺”,少年班規定畢業班以下的學生不能接受媒體采訪。
如今中科大少年班已經由當年幾十人的一個班,發展成以“少年班”命名的有著300多人的學院,培養宗旨也悄然發生變化,由最初培養頂尖科學家轉為培養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少年班培養: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科大少年班和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共同核心理念。
“培養特殊人才,需要耗費不同尋常的成本。但我們從探索教育改革、創新培養人才的大尺度來著眼。”中國科大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旸說。
中科大選擇的少年大學生,大多都有立志科學前沿研究的理想。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數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學院先按照數學、物理專業水平的課程進行一年的基礎通識教育;第二年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擇學科平臺,進入各學院學習;第三年再自主選擇專業學習方向。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自己的科研之路經歷過不順,但感恩少年班的培養。“經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后,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方案,“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就是少年班的首創。
少年班針對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除了基礎課集中授課外,其他課程可在全校范圍內選擇修讀。畢業時再分別授予數學、物理、生物等不同的專業學位。
“我先試了無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計算機,覺得不合適,后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中國科大教授。
這種教育模式,賦予學生充分自主權,注重培養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中科大少年班這些成功經驗,之后便在全校推廣,如今國內一些高校也復制這一模式,成為高校教育中的創新之舉。
少年班學生:“未來你應該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
“心存理想、仰望星空、回報社會,我們希望少年班的學生要有大擔當,培養學術精英、社會精英,能成為未來社會各領域的領軍人物,做社會文明的倡導者、時代進步的推動者,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陳旸表示。
這些年,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已成為海歸學術報國的先鋒。2014年一項統計顯示,少年班畢業擔任的教授中,目前在海外與國內的人數比例已經從2005年時的3.31:1縮小到1.19:1。該報告還預測,5年內少年班教授在國內工作的人數比例將反超海外。
“少年班的這段經歷讓我不會迷信權威,讓我有批判思維,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信邪,不走尋常路,如果人云亦云,就離平庸不遠了。”閔萬里說。
“少年班是一個多選擇的機會。15歲左右,對少年班絕大多數同學來說,已經足夠成熟,也都堅定了自己未來的一些想法并且開始為之奮斗。”中國科大少年班畢業生、阿里巴巴達摩院量子科學家徐華認為,少年班的發展跟中國的高速發展是相關的。他一直認為,個人的發展要跟國家和自己所在的行業公司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用優秀的資源培養精英人才,優秀不意味著你有特權,而是未來你應該有更大的責任和擔當。”這是陳旸反復強調的少年班教育的意義。
相關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