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54歲阿姨上岸法大碩士查無此人,勵志從不是編故事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近日,一則關于54歲河南阿姨考上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
原標題:“54歲阿姨上岸法大碩士”查無此人,勵志從不是編故事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近日,一則關于“54歲河南阿姨考上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網友紛紛夸贊其厲害,但也有不少人質疑真實性。9月2日,中國政法大學研招辦一位工作人員稱,目前發出的錄取通知書中沒看到有這么大歲數的。該校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也表示,“50歲以上”“河南籍貫”的考生信息均已交叉排查過,均未查到網傳考生信息。
自說自話的“勵志傳奇”,很多時候都經不起細究。自我感動的表象下,往往是欺世盜名的心機,之于此,以往就有諸多案例。此番,“54歲阿姨上岸法大碩士”的故事,或許亦是如此。從目前信息看,校方按圖索驥、交叉查核下來,很快發現查無此人。事已至此,謊言被拆穿,這出拙劣的“人生逆襲”戲碼,大概是演不下去了。“上岸阿姨”的人設沒立住,謊話連篇的戲精形象,也算是全網留名、深入人心了。
其實,相較于以往那些在網上火爆一時的“劇本”“擺拍”,“54歲阿姨上岸法大碩士”這個謊,并不高明。其最大的“軟肋”就在于,整個的信息指向很明確,這些都是極易被查核的。也正是因為此,我們看到,媒體第一時間就找到了相關單位求證。而不是如以往某些案例中一樣,稀里糊涂地就轉發擴散。換而言之,在此事中,“網傳消息”并沒有轉化為被機構賬號所傳播的“假新聞”,這是其影響范圍相對有限的一個關鍵。
“正能量”成為流量密碼的年代里,必然有各路牛鬼蛇神“整能量”。于是乎,各路故事會式的橋段層出不窮,這里面,有些屬于是含糊其辭、難以求證的,有些則屬于是話說得太死、牛吹得太大,一戳就破的。“54歲阿姨上岸法大碩士”,顯然屬于后者……現實中,還有大量類似的賬號、說著類似的“鬼話”,自我吹噓、自我入戲、自我感動,但凡其沒有產生全網性影響,他們就很可能不會被拆穿、被打假,“謊言的無限性與證偽的有限性”,這構成了很現實的挑戰。
說個小謊、造點小假,就可能攢點小人氣、賺點小錢?而就算“小事鬧大”東窗事發,最不濟,也就是封號了事……流量平臺上,說謊、造假的行為成本如此之低,這又何嘗不是激勵投機呢?粗鄙的表演,配上廉價的感動,基于“假與空”的所謂勵志,不過是一出出的黑色喜劇罷了。“54歲阿姨上岸法大碩士”,查無此人。而網絡之上,又有多少故事,真真假假傻傻分不清楚呢?須知。“正能量”這件事,從來沒有什么“信則靈”,有的只應該是,先有事實判斷再有價值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