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上海交大教授:大學一帆風順太可惜,要用好這個最佳試錯場 開學季到來,大學校園又迎來一批新生。作為一名從教二十余年的教師,每年這個時
原標題:上海交大教授:大學一帆風順太“可惜”,要用好這個“最佳試錯場”
開學季到來,大學校園又迎來一批新生。作為一名從教二十余年的教師,每年這個時候,看著考生收獲人生第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重要成就,內心總是感慨萬千。他們以十幾年寒窗的堅持,考場上的沉著,無數次的自我突破,收獲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大學錄取通知書。
想必此刻,許多準大學生正憧憬著精彩的大學時光:充滿智慧的教授、引人入勝的課程、豐富多彩的活動、志同道合的同學……大學生活縱使千般美好,我還是想給新生一個出乎意料的提醒:有價值的大學生活,從來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過程。
只在熟悉領域打轉,能收獲喜悅卻難實現跨越

為何要在充滿希望和開心的時刻講挫折?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一個人長大后具有什么樣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什么。我們經歷的事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成功,另一類是挫折。這兩類經歷對人格養成都至關重要,成功有成功的作用,挫折有挫折的價值,缺一不可。
不過,沒有人喜歡困難和挫折,每個人都期待生活一帆風順。我們普遍習慣于在成功時歡呼慶祝,遭遇挫折時選擇默不出聲。“成功學”大行其道,即便在教育體系內,也通常以成功者作為學習的案例,鮮有針對失敗者的深度剖析。我們不喜歡挫折,因為挫折意味著要遭受損失,要面子不保,自尊心也可能備受打擊。然而,挫折并不會因為不受歡迎就不發生。
在這個成功的時刻談挫折,聽起來不合時宜,但如果我們走訪校園,去傾聽那些即將畢業的學長學姐們的心聲時,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們談及大學時光,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那些輕松愉快的事情,而是在面對困難時的思考與突破。
細想之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如攀登者離開平坦的大道,迎著險峰而上才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人生中那些富有挑戰性的時刻,往往能帶來最深刻的領悟與最寶貴的成長。帶著這樣的認識,或許我們能以更從容的心態來看待大學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面對挫折時的失落與迷茫,是再自然不過的情緒。然而,生活中處處藏著令人深思的現象:體育場上,那些最優秀的運動員不是在重復已經完美掌握的動作,而是一遍遍挑戰最可能失敗的難度更高的動作;風雨中的小樹,正是經歷過無數次搖擺,才長成了最挺拔的身姿,它的根系也在風雨中延伸得更深更廣;蝴蝶破繭時的痛苦掙扎,是為了獲得展翅的力量,過早的幫助反而會讓它失去飛翔的能力;珍珠的瑩潤光澤,來自于對砂礫的包容,看似扎眼的異物造就了大海最美的珍寶。
這些平凡中的奧秘似乎在悄悄告訴我們:成長,不會是一條筆直向上的道路。一個人只在熟悉的領域打轉,或許能獲得不斷的成功喜悅,但往往會錯過真正的跨越。倒是那些讓人忐忑不安、充滿未知的嘗試,最容易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些充滿挑戰的未知領域,往往孕育著最大的突破可能。挫折雖然苦澀,卻是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養分。
挫折與磨練,遠比溫室中的保護有意義
大學,是年輕人經歷挫折的最佳場所。在無數懷揣夢想的新生即將踏入校門之際,這個略顯“殘酷”的真相格外值得一說。
說它殘酷,是因為在許多人的想象中,大學應該是知識的殿堂、理想的天地。但正是大學這種特殊的環境,既給了年輕人犯錯的自由,又提供了改正的機會。
在中學階段,每個學生就像在溫室中成長,有老師悉心指導,有家長嚴密監督,每一步都有既定的路徑可循。而當學生步入大學校園的那一刻,溫室的玻璃門窗都被打開:不再有人督促按時晨起,不再有人提醒完成作業,不再有人代為規劃活動和學習時間,處處都需要自主決定。在這個過程中,迷茫、困惑、失誤在所難免,但這恰恰是大學教育的價值所在。
大學是一個巨大的實驗場,讓年輕人在相對寬容的環境中,去嘗試、去犯錯、去領悟,為未來真正踏入社會做好準備。這種磨煉,遠比溫室中的保護更有意義。
在大學這個相對寬容的環境中,年輕人有機會學會如何與挫折相處,如何在失敗中尋找前進的力量。當面對困難時,不妨仔細思考一下那些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校友們的經歷,就會發現他們無一例外都經歷過挫折,正是這些經歷讓他們變得更加堅韌。對即將踏入大學校園的新生而言,也許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一帆風順,而是培養直面挫折的勇氣和從挫折中汲取養分的智慧。這樣的心態,不僅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度過大學時光,更將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