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花140萬普通本科分數上名校?詐騙分子:越貴家長越信 其實我們家長的壓力 都是很大的 比做任何生意壓力都大 等于是自己花錢害了兒子 上百萬
原標題:花140萬普通本科分數上名校?詐騙分子:越貴家長越信
其實我們家長的壓力

都是很大的
比做任何生意壓力都大
等于是自己花錢害了兒子
上百萬的天價“入學費”
現在正值開學季,跟今年參加高考的部分考生一樣,浙江杭州的小楊也開啟了嶄新的大學生活。只不過這一刻,比他原本預想的時間整整晚了兩年。
小楊的父親楊先生說,2023年,靠小楊自身努力,勉強考得上普通本科院校,但楊先生還是希望兒子能有更好的前程。通過同小區家長的介紹,楊先生結識了自稱有省廳領導親屬關系的中間人劉杰(化名)。劉杰說,只要140萬元,他就能為小楊保底名校。
因為相信熟人的介紹,楊先生找劉杰幫了這個忙。劉杰也將小楊送進了南京某名校。然而,入學一個星期后,小楊卻意識到,自己讀的并非全日制本科,而是門檻相對較低的中外合作預科項目。
楊先生找到劉杰,對方卻以過渡期為由拖延時間。楊先生多次要求劉杰退款,對方始終沒有答復。而對于楊先生來說,他損失的不僅是金錢,兒子更是因為這個經歷變得郁郁寡歡。
2025年1月,楊先生向警方報了案。就在這時,楊先生才知道,距離杭州200多公里外的浙江麗水,趙先生也有著相似的經歷。
輾轉三所高校換來一場空
據趙先生回憶,他是在2024年高考結束后,通過朋友接觸到了所謂的“高考升學服務”。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認識了一個人脈廣、有能耐的中間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此前答應給楊先生兒子辦理入學的那個劉杰。
劉杰向趙先生承諾,他能把高考考了558分的小趙送進上海某名校,只不過代價有點大,得花280萬,光是前期定金就要100萬。對于生意人趙先生來說,只要能把事辦成,錢不是問題。
錢交到了劉杰手里,趙先生一家就安心待著等消息了。讓趙先生意想不到的是,2024年9月,上海某名校都開學了,他始終沒得到確切的入學消息。之后,小趙又被劉杰“安排”到了上海另一所名校,卻連學校大門都進不去。幾經折騰,小趙才順利在浙江某名校入了學。
盡管兒子成功報到了,但趙先生一直沒能在學信網上查到相關信息。趙先生認為自己很可能被騙了,于是向警方報了案。
精心設計的騙局背后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小楊和小趙并非相關高校的學生。警方據此判斷,所謂的中間人劉杰涉嫌以名校升學為幌子騙取家長的錢財。通過追蹤資金流向,警方挖出一個鏈條式的升學詐騙犯罪團伙。
2025年3月,警方將劉杰及其21名同伙抓獲歸案。犯罪嫌疑人劉杰交代,他曾長期從事教育培訓工作,通過虛構與教育部門領導的特殊關系,經由熟人介紹,從而針對經濟實力較強的家長實施詐騙。
而據犯罪嫌疑人方林(化名)交代,他們通過買通高校內部人員,完成了辦理校園卡、宿舍入住等入學手續。方林說,騙局不可持續,他們只能通過后債還前債的方式持續作案。
經查,這些嫌疑人從30余名家長處騙取上千萬元,警方已追回700余萬元贓款。
據了解,被害人楊先生的兒子小楊今年考上了大專,而趙先生的兒子小趙也參加了今年的高考,考上了名校。
目前,犯罪嫌疑人劉杰、方林以及其他涉案人員因涉嫌詐騙罪被檢察機關依法批準逮捕。對于有關高校涉及此案的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涉嫌犯罪,警方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普法時間
Q:
這起案件當中,當初那些所謂的介紹人,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A:
如果這些介紹人,他只是出于熱心。比如說我們經常生活中碰到街坊,有這種熱心的阿姨。那么道聽途說,或者是有一些介紹人,他就是被蒙蔽了,他自己也不知道。那這種情況下,他去充當這樣一個介紹人的角色,是不構成犯罪的。
如果這個介紹人,我們認為他知情,那么這個知情當然是要有一個綜合的判斷。比如說他長期的合作,然后也收取這種好處費,一般來說,他也處于幫助的角色,或者我們說,他是促進了犯罪事實的發生。那么我們在定罪量刑的時候,會把他按照這樣一個從犯的角色來去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