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光明日報:掛過科也能保研,不意味著保研更容易 近期有不少學校放寬了保研標準,引發了輿論不小的關注。比如南京農業大學發布的2026年推免
原標題:光明日報:掛過科也能保研,不意味著保研更容易
近期有不少學校放寬了保研標準,引發了輿論不小的關注。比如南京農業大學發布的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就首次明確:允許必修課不及格不超過一門且經補考或重修通過的學生申請保研。

此外,西安交通大學2025年推免細則也規定,必修課程經一次補考或重修后及格的課程門數不超過一門,仍具保研資格;上海交通大學同樣允許一門次課程有不及格記錄,但要求必須在前三學年已重修通過。
這些學校的舉措,打破了長期以來“掛科即無緣保研”的傳統觀念。一直以來,很多有志于保研的大學生,聽到“掛科”二字就如臨大敵。原因很簡單,在很多院校,哪怕大一的一門課掛科,四年后——跟一屆奧運會一樣的間隔時長,依然不能保研。
這些大學還談不上完全放開“掛科也能保研”,比如會限制“不超過一門”,要求“重修過”,但這種松綁仍然是必要的。畢竟“不能保研”相當于一種權利的剝奪,事實上有影響前途的力道。那么提供一定的容錯空間,允許學生補救,這不失為一種有溫度的措施。
這其實也是在給教師減壓。因為掛科和保研關聯,有時候會使一些老師不敢出太難的題,怕導致學生掛科,也怕學生“找老師”。這不是危言聳聽,2024年某大學的改分事件,就曾經鬧出過軒然大波,當事學生之所以要改分,理由也是“影響讀研”。當然,這起事件里學生家長動用各種“關系”來改分才是批判的重點,但類似事件也會給不少老師帶來心理陰影——掛科影響學生保研,學生會產生怎樣的應激反應很難預料,那么不如“放放水”,給個高分,彼此都輕松。
當然,也要看到,掛科和保研的關聯,仍是為了敦促學生好好學習,畢竟大學已經沒有中考、高考的壓力,“快樂的大學”可能就是不少大學生對四年生活的設想。
那么加重掛科后果,讓學生謹慎、認真地對待每一門課程,這種適當加壓也是必要的。只不過,這種壓力加到什么程度,是“一票否決”還是“允許補救”,也有了更多的探討空間。
另外也要看到,不將掛科和保研進行捆綁,并不意味著保研標準的放松。比如,一些學校開始對四六級提出了分數要求,有些還要求參加競賽活動,有的還要參考綜合能力,而一些學校還規定補考滿分只有60分(這意味著學生的其他科目必須取得更高的分數才能提高整體績點),這些都意味著想要保研并不容易,學生仍然需要格外努力。
這種思路其實也更值得鼓勵,不輕易剝奪權利,允許一定的彈性空間,這相當于在起點“放寬準入”;但同時引入更多的評價指標,提高分數要求,這相當于在終點“嚴格考核”,也更有助于篩選出長期努力、會失誤也會努力挽回、學術生活更加豐滿的學生。
教育的目標或許不在于塑造完美無瑕的“學霸”,而是給予學生嘗試、犯錯和彌補的空間。我們真正值得期待的,是這種“有彈性但不放松”的制度能培養出更有韌性的研究生群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