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大學新生開家長會,真會帶來大學高中化甚至培養巨嬰嗎? 日前,高校新生家長會成為網上熱議的焦點,不少網民直言大學新生家長會讓大學成為
原標題:大學新生開家長會,真會帶來大學高中化甚至培養巨嬰嗎?
日前,高校新生家長會成為網上熱議的焦點,不少網民直言大學新生家長會讓大學成為高中的延續,更有人談到這是培養巨嬰。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從各高校的家長會內容來看,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家長會主要向家長開放大學校園并介紹人才培養方案和校園生活;昆山杜克大學等高校更是定期舉行家庭周末活動,向家長介紹學校的教育模式和學校文化。
從高校人才培養來看,大學新生家長會不僅非常必要,而且對學生、家長和學校來說,都有特別的價值。而從學生的成長以及教育的發展來看,多一些對教育的了解和理性認知,少一些對教育的“圍觀”和“信馬由韁的想象”和指責,讓教育回歸教育,才能為我們的育人提供更好的環境。
學生成長新階段教育的“離合與換擋”
眾所周知,中小學甚至幼兒園時,對學生或者幼兒的培養,強調的是家校共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家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目前來看,小學時期家校高度綁定,邊界模糊,家長和學校共同介入學生的生活學習過程和細節,形成“管理共同體”,幫助學生日常生活、行為規范、價值養成;中學階段家校進入過渡式協同,學校承擔更專業的知識傳授和升學指導、能力培訓。家庭轉向輔助支持,逐漸減少對日常事務干預,但仍關注學業如升學備考表現、行為規范。學生進入半自主狀態,逐步樹立自我意識,自主規劃學習和社交選擇,但仍需家校引導。
大學階段家校關系更多體現“守望式協同”,各方以“學生發展獨立成長”為共同目標,學校不包辦、家庭不干預、學生不依賴。
當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生是學習成長決策的主導者,自主選擇學業、生涯、生活,對結果負責,逐步實現獨立自主的成年人的轉變。學校提供平臺和條件,負責專業教育、創新資源、能力拓展。家庭發揮情感支持和價值選擇的支持者,尊重和鼓勵學生健康成長,不再干預學業社交等具體事務。
但是,當下即便是高中期間,很多時候不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對待學生仍然可說是大包大攬,大到學生的志愿選擇,小到日常的生活瑣事,更不用說家長們往往如臨大敵的電子產品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期待暑假3個月后,學生就已經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這并不現實。
而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新生報到的儀式感和開學典禮,并且廣泛開展新生家長見面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提醒學生,大學第一天就是學生開始獨立成長的出發站,而家長會往往也意味著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交接棒,同時也提醒家長面對孩子的成長、獨立,進入“守望者”的角色。
讓家長更多了解大學,是全球高校通行做法
其實,家長會不僅僅只有中國的大學有,可說全世界知名大學都將家校溝通作為一項人才培養的重要工作,而家長會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環,當然,大多數高校的家長會都并非強制性的,而是為家長提供了解自己孩子成長環境的一種選擇。
比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不僅會在新生入學時有家長見面會,還會舉辦家長周末活動,比如,2023年3月,哈佛大學邀請2024屆學生的家人來校園,參加哈佛學生事務辦公室主辦的家長周末活動時,就舉辦了校園開放、講座、參觀哈佛博物館、圖書館和宿舍等活動。哈佛的校長、學院的院長也會在以學生生活、畢業典禮和畢業后職業為主題的活動中向家長們發表講話。
耶魯大學每年也都會舉辦家長周末活動,比如,向家長提供了“大學最新情況”介紹,展示學生團體、開展宿舍接待等活動,以及眾多文化、學術和社交活動。
斯坦福大學有舉辦家庭周末的傳統。去年2月的家庭周末活動有5500多人參加,除了開展校園游覽、小組討論、在宿舍用餐等活動之外,校長理查德·薩勒(Richard Saller)和助理教務長沙山克·喬希(Shashank Joshi)還主持了名為“新生談話”的小組討論,為家長提供了解學校和學生生活的機會。
瑞士富蘭克林大學還會舉辦家長和家庭迎新活動,這一活動包括介紹各類信息、校長接待以及“瑞士風味”自助晚餐等,讓家長了解校園生活。
家長會究竟談什么?
從筆者了解到的大多數國內高校的家長會而言,大學更多基于“立德樹人”而非 “應試為本” 的邏輯共識,向家長傳遞的信息更多是“放手讓學生試錯”“尊重學生自主性”的理念,而非討論學生成績、人際關系,更不會像中小學家長會那樣,對學生進行評判。
學校傳遞這些信息,是希望通過讓家長更多了解學生自主管理的相關內容,鼓勵家長主動“劃界”、逐步“放手”,避免包辦解決所有問題,以及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具體事務的過度干預,更是緩解家長對“成績排名”“評優保研” 的過度焦慮。因為,近年來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改革,學校通過向家長說明大學培養方案、學分制度、心理健康支持等“陌生領域”,讓家長減少焦慮,為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學生在長期包辦的情況下,確實存在進入大學后心理難以調試,甚至學業無法適應的情況,學校與家長建立溝通橋梁,也是方便為學生及時提供支持,家長在了解到情況后,也可以有的放矢地和學校或者學院進行溝通,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支持,并且在遭遇特殊情況下和學校建立必要鏈接,如學業預警、心理危機等,避免過度干預,如頻繁聯系“安排” 學生生活、擠壓學生成長空間。
當然,我們也要提醒,家長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支撐力量,有獨特的情感優勢,家長尊重教育規律和高校管理規范,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理解并支持學生自主理性選擇,而非只問成績,鼓勵學生積極探索獨立成長,避免過度介入個人事務和管理細節,當學生遇到正常挫折時,家長不必通過“向學校施壓” 方式解決孩子本可自主處理的問題,而是鼓勵孩子主動與老師溝通,培養其韌性和責任意識。當學生出現心理危機時,雙方應及時對接形成支持合力。
當家庭和學校能夠匹配學生成長節奏、明確各自責任邊界、動態調整互動方式,從而實現從家校“綁定”到“協同”再到“守望”的有序過渡,彼此“不越位、不錯位、補位不缺位”時,才可能更有利于學生從“被動成長”到“自主成熟”,這也是遵循教育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具體體現和堅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