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來源| 作者|TCOH 編者按: 本文為約稿。作者TCOH為教育行業資深從業者。 體驗課幾乎成了教培行業繞不過去的第一道門檻。從最初靠口碑與信任維系,到資
來源|
作者|TCOH
編者按:本文為約稿。作者TCOH為教育行業資深從業者。
體驗課幾乎成了教培行業繞不過去的第一道門檻。從最初靠口碑與信任維系,到資本裹挾下被異化為營銷噱頭,學生被當作客戶,家長被當作線索,大家談論的都是獲客、ROI和轉化率,而不是課堂與成長。硝煙散盡,過度包裝帶來的只是高成本與低留存。如今,隨著家長越發理性,機構也意識到過度包裝的傷害,體驗課正在被迫回歸真實。
在今天的教培行業里,體驗課已經成為幾乎繞不過去的一道關卡。無論是學齡前的啟蒙課程,還是大學、成人階段的職業培訓;無論是語文、數學、英語等核心素養課程,還是音樂、美術、編程、口才等素質教育;無論是在線大班課,還是線下小機構,幾乎所有的教育產品都繞不開同一個起點——體驗課。
它承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是招生漏斗的最前端,是機構與用戶建立第一次接觸的場所,也是展示機構特點、課程設計和老師風格的核心舞臺。用戶通過一次體驗,就在心里完成了“值不值得繼續”的判斷。可以說,體驗課成了教育產品能否順利進入用戶選擇的第一道門檻。然而,體驗課并不是教育行業與生俱來的產物。它其實行業逐漸走向規模化、競爭加劇之后,才被發明出來的工具。
01很久以前,沒有體驗課
在教培行業的早期,所謂“體驗課”幾乎不存在。那是一個更為簡單直接的時代,教育更多依附在熟人關系、個人聲望之上。
想象這樣一個常見的場景:自家孩子數學成績掉下來了,家長心里有些著急。正巧鄰居提到,周六有個數學老師在附近小區里帶小班,每周一次課,費用不算貴。家長們在樓下聊起,一合計就讓孩子去上。沒有試聽環節,沒有精心包裝的體驗營,甚至連宣傳單頁都沒有。就是一句口頭推薦,“這老師不錯”,家長們就相信了。
那時候的教育關系很單純。老師往往從自己班里的學生開始,慢慢延展到其他班的孩子,最后形成一兩個固定小班。家長之間的熟人關系構成了天然的信任鏈條,一個口碑勝過任何廣告。退費幾乎沒有必要,孩子要么就一直跟著學,要么覺得不合適就停掉,老師也不會設什么條款。教育就是一件樸素的事:老師教,學生學,家長掏錢。
隨著行業逐漸向規模化邁進,情況才發生了變化,出現了龍頭教培機構。可即便如此,當時的“體驗”依舊很簡單:插班生直接進班,正常聽課。家長可以旁聽,看看課堂氛圍、老師水平,再決定要不要報。說到底,本質還是信任。
這種信任,是最昂貴的成本。因為要建立信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需要老師的教學口碑,需要家長間的互相推薦;但它同時又是最廉價的成本,因為一旦信任形成,幾乎不需要額外投入,口碑就是最好的傳播媒介。
如果把今天的體驗課放回到那個年代,會顯得格格不入。因為當時沒有必要。教育關系緊密、信任鏈條清晰、選擇空間有限,用戶自然不會要求先體驗再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