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 震驚!剛交學費就被關停,中外合辦大學爆發危機 這幾天有幾所大學的新生家長,急得跳腳。 剛歡天喜地送孩子上大學,轉身就接到學校通知:
原標題: 震驚!剛交學費就被關停,中外合辦大學爆發危機
這幾天有幾所大學的新生家長,急得跳腳。

剛歡天喜地送孩子上大學,轉身就接到學校通知:項目關停了。
事發美國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與中國多所高校的合作項目。
包括:首都經貿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鄭州西亞斯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簡直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在中國項目的‘一鍋端’。
學生們都一臉茫然無助,家長們萬般無奈,這剛開學,專業就沒了,找誰說理去?
01
— Dr小魚 —
為什么一夜之間說停就停?
首先是政治風向的問題。
去年,美國國會出了一份厚厚的報告,點名很多中美合辦學院,說這些項目“幫中國培養人才”。這種指控出來,作為接受聯邦撥款的美國公立大學,與中國合作只能收縮。
第二是資金問題。
美國的公立大學收費低廉,大多缺錢,財政赤字像個無底洞。
在需要砍預算維持經營時,最先犧牲的往往就是海外項目。
亞利桑那大學這次撤離,不僅是“外交問題”,更是“沒錢的問題”。
第三是治理難題。
中外合辦大學不是簡簡單單兩所學校資源對接,還涉及中美兩邊不同的教學體系、管理模式、財政核算等待,任何一個環節處理不好都可能卡殼。
昆山杜克的前副校長就說過:合辦大學的難點不在學生,而在治理機制的復雜。
02
— Dr小魚 —
項目停辦了
會有哪些結局?
從以往案例看,中外合辦項目停辦后,在讀學生大概率能被國內高校兜底。
學校會退費、轉專業,甚至讓學生直接轉到更高層次的專業里去。
比如之前有個合辦項目關停,二本線錄取的學生最后直接進了一本專業,算是“意外之喜”。
真正難的是那些把中外合辦大學當“跳板”的孩子。
很多家庭選擇中外合辦,是奔著“雙學位”去的:一邊能拿國內的985/211學位,另一邊拿美國大學的學位。
2+2,3+1,四年讀下來,花費比純出國少,還能拿到中美兩邊的學位,研究生階段申請國外大學也容易很多。
但如今項目中斷,這條捷徑就被掐掉,這些家庭就不得不重新規劃未來。
03
— Dr小魚 —
中外合辦大學涼涼了嗎?
這兩年,大家看到好多中外合辦大學停辦,感覺中外合辦涼涼了。
但現實正好相反。
教育部最新名單顯示,2025年上半年就新批了44個本科合辦機構和68個項目,合作院校遍布歐洲、日本、馬來西亞,甚至美國也還有學校“換個姿勢”繼續合作。
比如匹茲堡大學,剛和川大分手,轉頭又牽手武漢輕工大學。
香港高校特別受歡迎,不僅在內地建合辦大學,還積極與海外名校合作。
香港城市大學宣布和哥倫比亞大學一起開設雙學士學位課程,從2026年開始招生。
如果能考上這個項目,四年畢業就能拿到港城大+美國藤校的雙學位。
不僅花費少,還能擁有香港和美國的兩邊的教育資源與人脈, 簡直是太香了。
04
— Dr小魚 —
考慮中外合辦大學的家長
要想清楚的三件事
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的當下,想讓孩子上中外合辦大學的家長們,要冷靜思考,選擇中外合辦大學或項目的時候,要看清楚以下三件事:
第一,看學校的兜底能力。
盡量選大牌985/211大學牽頭的項目,因為這些項目即便出事,中方的大學也有能力給孩子兜底。
慎選小地方學校的項目,這些項目一旦停掉,可能落得沒有書讀。
第二,不要把中外合辦項目當唯一出路。
如果真想讓孩子研究生走國際路線,那托福、雅思這些硬通貨必須準備。
這樣,哪怕項目突然停了,孩子可以直接申請海外大學。
第三,多元化布局。
不要盯死中美合辦項目。
香港、新加坡、歐洲,甚至日本,都在積極吸引國際學生,路很多,不要執著一條路。
對家長來說,最要緊的不是追逐哪個項目最亮眼,而是認真評估風險,教育是一場長跑,不是投機,關鍵還是要把成績抓起來,只要孩子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和適應力,不管路怎么變,他都能穩健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