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北京大學將全面取消績點沖上熱搜第一,大學生內卷時代結束了嗎? 最近,北京大學將全面取消績點引發熱議。 據北大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
原標題:“北京大學將全面取消績點”沖上熱搜第一,大學生內卷時代結束了嗎?
最近,“北京大學將全面取消績點”引發熱議。

據北大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學業評價工作的通知》,從2025級學生起,在各類學業評價工作中不再使用績點,課程考核成績采用百分制或等級制評定記載 ,不再設置指導性課程成績優秀率指標
北京大學表示,該舉措旨在不以單一標準評價學生學業能 力,后續將從設置容錯探索機制等方面,優化本科學業評價工作。
對此,很多大學生拍爛手掌:“終于從內卷中解放了,速推廣。”
一直以來,績點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大學生頭頂。保研、出國、獎學金評選等等,各大關鍵節點,都要看績點,仿佛不卷績點,不做到最優,人生就無路可走。
有北大女生在終于拿到畢業證后感慨:永遠記得那種痛苦感受——焦慮軀體化、人生價值被量化,在對“成功”的單一評價標準和社會低容錯率的環境之下,仿佛不拿高績點、沒有好工作,人生就會就此完蛋,仿佛在這場戰戰兢兢的成長中,有任何一環被落下,人生也再無翻身之時。
圖源:小紅書@sh
但,就像網絡上流傳很廣的那句話一樣,人生有沒有可能并不是單一的軌道,而是一個我們“能繞路、能走向四面八方”的冒險?
面對曾經選錯的“軌道”,有人轉行做動畫,進了夢寐以求的公司,她說:“之前那條‘為我鋪好的路’,也許穩妥,卻并不適合我。”;
有人因病休學,卻找到更真實的自己,她說:“‘體面’和‘成功’不是唯一標準,能靠自己站穩活著,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勝利。”;
有人放下考研壓力,跑去陌生城市實習,意外找到方向,她說:“人生不是鐵軌,不必一步步、計劃妥當地走到終點。”
他們的選擇,或許也無法徹底化解來自時代的焦慮,但能為我們提供一些參考。
有時候,不按劇本來的人生,并不等于失敗,人生沒有那么容易“走錯”,只是我們還沒有允許自己去試。
01
親戚說這專業穩妥,但她還是轉了
高考結束那年,小雨在親戚朋友的勸說下選擇了“環境設計”專業。
他們都說:
“這個專業好找工作,做設計也體面。”
“家里有人從事相關行業,還能提供實習資源”
這條路看起來穩妥又清晰,她也努力說服自己:設計畢竟有共通之處,也許能找到熱愛。
可真正踏入大學,走進設計教室,面對一張張施工圖時,她漸漸發現,現實遠沒有想象美好。課程繁瑣而枯燥,機械地畫圖、反復修改,每天對著CAD和草圖敲打,創造力沒了,取而代之的是被流程困住的重復感。
她越走越糾結,這條“為她鋪好的路”,也許穩妥,卻并不適合她。
從高中起,小雨就喜歡動畫,她曾斷斷續續做過一些小項目,發布到網絡后意外收獲了許多正面反饋。
她最喜歡的,是把角色從草稿畫到動起來的過程,用分鏡講故事的快感總能讓她忘記時間。
所以在大學里,每當草草完成環境設計課程里的工程圖作業,她便投入那個自創的小宇宙,直到凌晨燈光模糊,才依依不舍地放下筆。
那一刻,她常被一種沖動淹沒:明明上大學是為追夢,可為什么卻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于是,小雨開始思考一個可能徹底改變人生軌跡的決定——轉專業,從環境設計轉到動畫。
當小雨鼓起勇氣向家人提出想轉到動畫專業時,換來的卻是意料之中的反對——“大二才轉?大一不就白讀了?”“重新來過太晚了吧?”
連身邊的同學也勸她:“準備的東西太多了,萬一老師不同意,不就白折騰了嗎?”
質疑接踵而至,就連小雨自己也開始動搖:一個“不確定的夢想”,真的值得她放棄眼前這條相對穩妥的路嗎?
她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要轉專業,既不能掛科,還要抽空補修動畫課程、做分鏡、剪片子,交出能打動老師的作品集。
一度,小雨陷入自我否定。
但內心那個聲音始終沒停過:這是她真正想做的事。她不想將來后悔。
于是,她咬牙堅持了下來。白天上課,晚上畫分鏡、剪片子、啃動畫理論、做作品集,每天都在透支精力。可每當快撐不住時,她就逼自己想清楚一個問題:“你到底想要怎樣的人生?”
大二下學期,轉專業申請開啟。遞交材料時,她手心滿是汗,心跳加速。幾周后,成功消息傳來,那一刻,她幾乎忍不住淚水,所有堅持和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
但挑戰才剛開始。動畫專業節奏比想象緊湊,技術門檻高。別的同學已有一年半基礎,但小雨沒有放棄,因為這是她真正想要的世界。
和同學一起討論角色設計、畫面節奏和劇情走向,讓小雨找到了歸屬感。做熱愛的事,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充實和快樂。
大三暑假,小雨面試順利通過,進入了夢寐以求的互聯網游戲公司實習,參與到PV動畫的制作里。當她第一次在官方網站上看到自己參與的視頻動起來,看到評論區的肯定,幸福和成就感瞬間涌上心頭。
那一刻,她知道自己選對了路。
我們常常以為,人生只有一次機會,選錯就要付出沉重代價。于是我們步步小心,不敢嘗試、不敢轉向、不敢出錯。但事實上,真正讓人陷入困境的,不是“走錯路”,而是從未允許自己停下來、重新選擇。
人生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張可以不斷編輯、調整的地圖。
所以別怕走錯,新的方向,可能讓你走出看世界的新路,看到人生的新風景。
02
休學一年,卻找到了人生的新節奏
燦燦經歷了一場幾乎打亂全部計劃的“暫停”。
臨近畢業,她因甲狀腺功能紊亂,免疫系統也處于異常波動狀態,被迫休學一年。周圍人都在保研、出國、實習、投簡歷,而她的人生仿佛按下了暫停鍵。
她知道這是為健康休息,但“大家都在前進,只有我停滯”的落差,讓她夜晚不斷焦慮。
原以為這段時光只會充滿焦慮,沒想到,卻成了她與自己重新相遇的起點。
燦燦剛開始的幾個星期,每天都在和自己掙扎。家人一臉認真地說:“你現在最重要的是養身體。”她表面點頭,背地里卻不斷刷招聘軟件、看實習經驗貼,心里想:“完了,全世界都在往前沖,只有我還在原地踏步。”
結果越看越焦慮,晝夜難安。有幾天,她甚至開始討厭自己的身體:怎么一點小病都扛不住?別人忙畢設、面試、拍畢業照,她卻像卡住的齒輪,一動不動。
后來身體稍微好轉,她實在坐不住了,便開始打工:奶茶店沖單、便利店擺貨、商場促銷、夜市擺攤……
她不是不想回學校,而是還不能回去——按照學校規定,休學一旦批準,就是以學年為單位,不能中途返校。
她也想過“要不先找個實習”,但一來身體還在恢復期、藥物調整仍在進行,狀態起起伏伏,無法長時間坐在電腦前,二來專業實習普遍有時間要求,而她隨時可能被醫院叫回做檢查。
比起申請不了、堅持不下來的實習,那些能按天結算、說走就走的“臨時工”,反倒成了她當時能抓住的現實。
那些日子里,她見過凌晨三點搬完貨的大哥,穿著熒光黃馬甲,頭戴安全帽,像個人形叉車一樣疲憊卻堅定。
這段經歷也讓她第一次清楚地明白,“體面”和“成功”不是唯一標準。還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雖不高大上,卻腳踏實地撐起自己的人生。能靠自己站穩活著,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勝利。
過去,燦燦也曾自卑,畢竟她沒有“研究生上岸”,身上沒幾個“有含金量”的經歷,也不是“offer收割機”,但這段時間每次靠自己掙到一份工資的經歷,每順利撐過一天,她都會在心里默默想:“嘿,其實我也沒那么差。”
燦燦重返校園的那一天,校園依舊如常,身邊的同學們享受著大學最后一年的輕松時光,而她則要補上一整年的課程,重新調整自己的節奏。
但現在,她不再害怕與別人不同步。
過去,她總以為人生像一道精密的公式,錯一步就注定“來不及”,走慢一步就會被時代淘汰。
而現在,她知道人生更像一款開放世界的游戲——可以暫時卡關、掉線、繞路,但始終有選擇權。
人生,始終歡迎你回來。
03
放下“人生規劃”后,真正開始生活
幾年前,小菁終于擺脫了“每天做六套卷子背四十個單詞”的高中生活,滿懷憧憬地踏入大學。
她高中時聽最多的一句話是:“上了大學就輕松了”,但現實卻讓她明白是自己天真了。
周圍同學忙著社交、參加競賽、實習……結識好友,建立“人脈”,前途似乎都一片光明。她開始懷疑自己,覺得與人格格不入。
大三保研初篩時,她成了邊緣人,只能隨波逐流加入考研大軍,沒有明確的自我認知,只因“大家都在考,我也得試試”。
考研的那幾個月,小菁每天早七晚十,嚴格按照計劃打卡,像在打怪升級。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沒有真正的方向——沒有熱愛的學校,沒有讓她心動的專業,連背書都像在完成任務。
直到那道政治選擇題反復做錯,徹底壓垮了她。
那天,她在自習室坐了一整天,腦袋空空,滿是慌張。她開始問自己:“我為什么在這里?我真的想走這條路嗎?”
那一刻,她渴望逃離的不是考試,而是那種被“成功模板”束縛的生活。
她決定先放個假,暫停考研,去外面看看,于是她開始整理簡歷,投遞實習崗位。
剛開始碰壁不斷:簡歷石沉大海,HR已讀不回,面試基本都一面掛……終于,有家公司愿意讓她實習,雖然明確說“可能沒有轉正名額”,不過她還是決定去試試。
那份實習在一個離學校和家鄉都很遠的城市,人生地不熟,但空氣中多了一絲自由感。
工作不算難,但她心里始終懸著一根弦——實習轉不了正,那接下來怎么辦?考研也錯過了,未來的路在哪里?
似乎所有路都斷了,只剩下一個空蕩蕩的未知。
直到一天中午加班結束,她和部門的實習生同事在樓下吃飯,隨口聊起各自規劃,才發現原來并不只有她“沒有答案”。
有同事說:“我也沒考研,想早點工作掙錢,不想再考了。”還有人說:“知道不能轉正,但這里節奏適合我,打算實習結束再換家更好的。”
他們眼里沒有焦慮,只有“正在經歷”的平常心。
那頓飯后,她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的關鍵從不是有沒有走在“標準路”上,而是你有沒有真的在經歷它。
原來,并不是所有人都一開始就清楚方向,也不是每個人都能一帆風順地“上岸”。有些人在嘗試,有些人在試錯,有些人只是在當前階段盡力生活。
她開始意識到:“沒有答案”不是失敗,而是試錯的經歷。
那段實習結束后,小菁并沒有立刻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但她不再那么焦慮了。她依然會羨慕那些順利“上岸”的同學,然而更多時候,她學會了接納自己,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
真正重要的從不是有沒有一條“通關式”的路線,而是她親自走過、拼過,真切投入過的每一步。
那些早起趕地鐵、獨自摸索、一次次修改簡歷和硬著頭皮去面試的瞬間,都是屬于她的積累。
所以,就算暫時看不到結果,也不要害怕去經歷。經歷本身,就是一種前進的方式。
在“計劃至上”的時代,我們習慣了對人生做出精準計算:高考填志愿要“對口就業”,大學每一步都得“對標上岸模板”,刷實習簡歷、爭保研資格、考各種證書……似乎錯一步就要落后一生。
小雨、燦燦、小菁,她們都曾迷茫、焦慮、被貼上“掉隊”的標簽。可她們沒有被定義,而是在暫停中重新整理、在拐彎處重新選擇,最終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走慢一步,不代表落后;繞遠一點,不代表失敗。真正的“錯路”,不是換方向,而是從未問過自己:我真正想去哪?
項飆教授說:“我們容錯率極低的人生,每天都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我不太愿意用這種后果原則來指導自己。”
的確,在一個變化如此劇烈、隨機性如此強的世界里,用后果原則指導自己,其實沒有多大意義。
上個世紀,供銷社曾是最理想的工作單位之一,但幾年的時代浪潮,就徹底改變了方向。現在被追捧的“穩定”,在未來也未必不會變動。所謂“正確的選擇”,往往只是當下的“正確”。
你永遠不知道,哪一次試錯、暫停、轉向,會意外通往新的可能。
但你會慢慢發現:人生的容錯率,其實比想象中大。每一次試錯,都是離真實的自己更近一步;每一次重新出發,都是成長的機會。
不是精準踩中每個節點才值得驕傲,而是在偏離中依然不放棄成長和追尋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