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8天的游學之旅,一死亡一被捕,中產家庭的富養錯了嗎? 原本是一場開闊眼界的暑期游學,沒想到8天之內竟演變成一起命案。 兩名分別只有13歲
原標題:8天的游學之旅,一死亡一被捕,中產家庭的富養錯了嗎?
原本是一場開闊眼界的暑期游學,沒想到8天之內竟演變成一起命案。

兩名分別只有13歲和14歲的中國女孩,在澳大利亞一戶寄宿家庭中爆發沖突,最終釀成悲劇。
根據最新消息,一名地方法官表示,兇手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導致她患有精神病。
這起事件震驚了中澳兩地,也讓無數家長陷入焦慮和反思:一人死亡、一人被捕,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是低齡出國導致壓力超出了他們心理的承受范圍,還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富養觀念,把孩子養廢了?
01
7月底的一個晚上,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紐卡斯爾市發生了一起震驚社會的慘案。
兩名中國女生,分別是13歲和14歲,剛剛來到澳洲不過短短8天,她們此行的目的是參加暑期游學。誰也沒想到,這趟原本應該充滿收獲和成長的旅程會在短時間內釀成一起命案。
據澳洲媒體報道,兩名女生一起住在當地的一個寄宿家庭,各自有獨立房間。白天會去附近的學校上課,還會參加一些游覽活動。事發當天,兩人還一起去了亨特谷景點游玩。
7月29日晚上,寄宿家庭的女主人聽見樓上傳來奇怪的聲音,上樓查看時發現一名女孩受傷倒在走廊,當時室內無其他外人,于是馬上報警。警方接到報警后趕到現場,一名14歲女孩胸口被刺傷,情況非常嚴重,雖然緊急送醫搶救,但最終還是沒能挽回她的生命。
警方還在現場找到了一把菜刀,目前被認定是本案的主要證據,但是暫時不清楚兩人之間存在什么矛盾或者其他問題。
另一名13歲的女孩當場被捕,警方以“謀殺罪”正式起訴她,目前她被拒絕保釋,10月份將會在當地兒童法庭接受審理。
由于兩名女孩都是未成年人,而且還都是外國人,所以案件的處理比較復雜。新南威爾士州警方已經聯系了中國駐悉尼總領事館,協助雙方家庭開展溝通和后續處理。
事件傳出后,引起了華人社區的廣泛關注,很多中國家長原本希望通過暑期游學讓孩子長見識、提升語言能力,沒想到卻發生了這樣的悲劇。
案件震驚之余,很多人也疑惑,法律上14歲意味著未成年人開始承擔一定的刑事責任。而在澳大利亞,一個只有13歲的孩子,為什么能被控謀殺這樣嚴重的罪名?
在澳大利亞,不同州對未成年犯罪有不同的規定,在新南威爾士州,刑事責任的起點是10歲。只要年滿10歲,就有可能因為觸犯刑法而被起訴并接受懲罰,所以從法律角度來看,13歲的女孩已經達到可以負法律責任的年齡門檻。
但這并不代表13歲的孩子被當成大人一樣對待,澳洲的法律系統對10至14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有著一套非常嚴格的限制和保護機制。這里就涉及一個專業名詞doli incapax,這是個拉丁語,意思是沒有犯罪能力。
這一法律原則假定這一年齡段內的兒童和青少年由于心智發育不全,并不了解其行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因此只有在檢方能夠證明她明知自己行為的嚴重性,她才可能真正被定罪。
簡單來說,檢察官必須讓法官相信,這個13歲的女孩在動手時,知道自己正在做非常錯誤的事情,甚至有可能會致人死亡,否則就無法定她的罪。
法庭可能會安排心理評估、請老師或家人作證,調查她的成長環境、情緒狀態、過往行為記錄等,目的是判斷她是否真的能理解傷人致死的嚴重性。如果法官最終認定她明知后果、依然選擇動手,那么她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由于證明這一過程難度極大,所以有人猜測,即使被定罪,在量刑方面很大可能是輕判。
02
法律之外,更大的謎團是為什么一個年僅13歲的女孩會用如此極端的方式傷害另一位同齡人?是什么壓垮了這個孩子的心理防線?寄宿家庭在其中起到什么樣的角色?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產家庭因為教育焦慮,選擇讓孩子低齡出國。從初中、高中留學,到短期游學、交換項目,種類繁多,很多機構打著語言環境、名校體驗等誘人賣點吸引家長學生前往。
但現實中,很多項目的安全、心理、管理配套措施并不成熟,尤其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遠赴海外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這次案件中,兩名未成年女孩同住在一個寄宿家庭,住在不同房間。但很多人不知道,澳洲、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寄宿家庭,大多不是官方機構提供,而是由中介公司、學校合作單位牽線,標準參差不齊。
有些家庭接待學生只是為了獲得補貼,并不具備足夠的教育經驗或監護意識。另外,很多家長選擇短期海外項目,關注點都在提升背景上,往往會忽略孩子在國外可能遇到的心理問題和安全問題。
孩子出國后,面對的是陌生的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甚至連吃飯、交流都可能困難。而社交孤立、學習壓力、文化差異,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放大,一旦沒有及時疏導,就可能釀成嚴重后果。
青少年本就處于情緒波動大的階段,一旦缺乏理解和引導,很多小問題會被壓抑、積累,最終變成大的心理危機。極端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背后可能隱藏著長時間的心理扭曲、家庭壓抑、過度期望甚至遭受過校園排斥、暴力或父母冷暴力等經歷。
尤其是很多中國家庭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很缺乏,很多孩子到了國外,才第一次面對真正復雜、開放的社會環境。而原生家庭壓抑下來的心理問題,也往往在這個時候集中爆發。
03
案件的悲劇令人震驚,但更值得反思的是,如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富養,其實是一種“寵物式育兒”。
寵物的特點是乖巧、聽話、依賴、討人喜歡。你喂它、照顧它,安排它的生活起居,它從不反抗。但是它們不能離開主人,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
如今很多家庭的富養方式,就是把孩子當成了“寵物”。比如我們常見的海淀媽媽、加州媽媽、魔都媽媽精細化雞娃,嘴上說的是托舉,但實際上是把孩子圈養在溫室。
他們從小被安置在舒適圈內,吃穿不愁、行程滿滿,學各種才藝、進各種夏令營,仿佛從不需要為現實生活考慮。父母全程代勞安排,只求孩子聽話懂事,按照規劃完成復制人生。還有一些父母不想讓孩子吃苦,而是給他們保駕護航走捷徑,過上順利的人生。
想給孩子全世界,卻不給他們面對世界的能力。最終,他們不是在“培養”,而是在“馴養”。他們被全方位包裹保護著,一旦脫離了父母視線,就像突然被拋入陌生荒島,既不知道如何求助,也沒有能力處理沖突和情緒。
正如本次事件中,13歲涉案人如果確實因心理失控而犯罪,無論最終是否定罪,其人生軌跡都已偏離正軌。這種悲劇的代價太沉重,對她自己、對被害人、對兩個家庭、甚至對整個社會,都是沉痛的警示。
最后,愿14歲的生命不白白逝去,愿13歲的孩子能得到正確引導。更希望家長能夠認識到,孩子不是寵物,也不是我們人生的延伸或復制。她們需要被當做一個人來教育,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活成一個完整、自由、能擔當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