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全球博士生過剩 世界百強大學校長建議去產業界 [ 為改變人才供給和企業實際需求錯位的情況,高校和企業正嘗試新的培養模式,比如建立國家卓
原標題:全球博士生過剩 世界百強大學校長建議“去產業界”
[ 為改變人才供給和企業實際需求錯位的情況,高校和企業正嘗試新的培養模式,比如建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企業家開辦民辦大學為社會培養工程師等。 ]
近十年來,全球博士畢業生數量穩步增長,人才擴張背后也存在結構性問題。
“博士、研究生數量持續增長在全球是一個普遍現象。對于如何幫助這些畢業生就業,我認為除了在大學給予最好的機會讓他們參與頂尖的研究外,還應該在學術界以外做好培養。因為攻讀博士學位并不意味著你得留在高校工作,還有很多其他機會。我們發現如今博士生也會進入工程、健康和醫學領域等產業界工作,這些趨勢就很不錯。”英國伯明翰大學校長亞當·蒂克爾(Adam Tickell)10日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當天,長三角國創中心與英國伯明翰大學聯合舉辦的“2025國際創新人才與工程教育研討會”上,雙方簽署本科生CO-OP教育合作協議,亞當·蒂克爾表示,這是伯明翰大學第一次與海外機構合作開展本科生教育。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劉慶告訴第一財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其中一個關鍵的要素就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共育、共培和共享。但現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和企業招人存在供需對接的問題,也就是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有機銜接還相對比較薄弱。因此,長三角國創中心希望發揮試驗田的作用,與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工程教育人才的培養新模式、推動教育體制改革。
博士生結構性供需矛盾
根據《自然》雜志此前的文章,全球博士畢業生數量數十年來穩步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甚至呈現博士生規模爆發式擴張之態。
麥可思數據也顯示,我國在學博士生人數從2015年的32.67萬激增至2024年的67.63萬,翻了一番還多。
另據2023年的一項研究調查,英國4500多名博士畢業生中,超過三分之二在非學術界就業。這類工作專業對口度不高,薪資也不見得比碩士高。從業者認為自己學歷高但并未受到工作單位的重視。
一邊是持續增加的博士畢業生,一邊是產業界反映招不到合適的人選,這種結構性供需矛盾也引起了教育界和產業界人士的關注。
此前被聘為蘇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企業導師的江必旺,就不止一次呼吁要注重教育和實踐的結合。曾在高校教書、后離職創業的納微科技創始人江必旺認為,在高校做科研注重的是要有新的想法和新的技術,企業做產品則是要解決系統性問題,往往不是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依靠團隊的合作。因此企業的研發思維模式與高校有很大不同。
“招聘國內頂級高校博士生來公司工作,往往需要花一年多的時間來改變這些博士在學校培養出的研發思維方式,才能逐步適應企業研發的需求。因此,如果能夠在研究生階段引入一些市場化、產業化、產品化的理念和思維方式,培養的學生將來就更容易適應產業界的需求。”江必旺此前表示。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雪峰對第一財經介紹,在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面向現實的、真實的工程問題進行教學資源的建設,課程教學就需要有一些前沿的工程項目實踐項目,面向產業實際引導學生形成工程思維。他也告訴記者,隨著中國企業的發展,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博士投身于企業研發當中。“當大型企業擁有龐大且專業的研究團隊時,憑借其強大的科研實力與規模化生產能力,發展速度極有可能會超越高校。”
工程人才培養怎么做
除了上述培養模式案例,為改變人才供給和企業實際需求錯位的情況,高校和企業正嘗試新的培養模式,比如建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企業家開辦民辦大學為社會培養工程師等。
談到本次首次和中國機構進行合作開展本科生教育,亞當·蒂克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極其迅猛地改變一切,因此,所有高校和相關機構都必須重新審視課程設置,這個合作讓他們工程專業的學生能去大型企業進行為期一年的學習。
世界合作教育協會(WACE)副主席朱迪·凱(Judie Kay)也在會上說,傳統教育“重知識、輕實踐”,工學結合教育聚焦行業真實問題,通過解決開放性問題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與創新能力。這種模式避免單一目標導向,鼓勵學生探索未知邊界,契合智能時代對人才“非工具化能力”的需求。另外,呼吁政府出臺政策支持工學結合教育的普及,并鼓勵企業深化與院校的長期合作,最終實現學生就業力提升、產業創新加速與教育公平的三重目標。
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肖松博士則認為,創新人才培養需構建立體化產學研協作體系,通過整合職業教育、高校合作與生態伙伴資源,形成覆蓋全鏈條的人才培育閉環,推動人才與創新協同發展。他倡導“實踐前移”,將產業實踐嵌入教育早期階段,通過CO-OP模式與數字化教育計劃,加速人才從理論到實戰的能力轉化。AI技術驅動的教育變革,正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關鍵戰略機遇。
前文多次提到的CO-OP是一種帶薪實習教育模式,目前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合作教育體系,在近50個國家的3000余所高校推行。長三角國創中心也已推廣至多家高校。劉慶解釋,通過課堂教育與工程實踐交替進行的模式,能夠有效銜接高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的人才需求。
劉慶接受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透露,他們將聯合蘇州大學、英國薩里大學共建一所采用CO-OP教育模式的新型工科大學,該大學聚焦先進制造、未來能源和智慧健康等學科的協同創新,打造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試驗田與中外合作辦學2.0標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