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北大教授曬時間表,怒斥年輕人懶,網友更氣:你手下有29個研究生! 人與人的悲歡本就不相通,老師好像也永遠理解不了,為什么就那么一點作
原標題:北大教授曬時間表,怒斥年輕人懶,網友更氣:你手下有29個研究生!
人與人的悲歡本就不相通,老師好像也永遠理解不了,為什么就那么一點作業,學生們卻整天抱怨學習苦、學習累。
站在老師的角度想,什么苦能比上班更苦呢?可沒經歷過上班的學生群體就是這樣,你別想讓他們理解一種自己完全沒體驗過的生活方式。
再說了,有些大學老師總覺得自己辛苦,卻沒意識到,很多體力活其實都是手下的學生幫他干的。
北大教授曬時間表,怒斥年輕人懶,網友更氣:你手下有29個研究生啊!

北大有很多知名的老教授,他們身上那股旺盛的精神頭實在讓人羨慕。不少年輕人總說自己還遠沒到退休年紀,可論精神狀態,跟這些老教授比起來還差得遠。
尤其是大學老師,每天除了給學生上課,還得忙著做各種科研,按理說生活應該非常忙碌,可他們為什么還能保持這么充沛的精力呢?
最近就有一位北大教授,在課堂上曬出了自己的作息時間表,明里暗里指責當下的大學生實在太懶,或者說在時間管理上太消極。
這位教授先是展示了自己一天的計劃,能看到他從早上5點21分就起床了,之后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當當。
6點之前,他已經準備好出門上班,到了學校就立刻開始回復各種消息、修改書稿,還得跟手下的學生開組會、和其他老師討論文章。
吃完午飯短暫午睡后,又馬不停蹄地繼續修改稿子、開展討論課,還要跟院長、書記開辦公會、準備PPT。
下班之后,他也沒閑著,會去健身,還得修改論文,直到將近11點才會睡覺。他年事已高,卻能把日常作息安排得這么井井有條。
在他看來,優秀本就是一種習慣,他還提到自己已經發表了117篇SCI論文,培養了29名研究生。
所以在他眼里,很多學生說自己寫不完論文、沒時間,全都是空話,根本就是因為自己太懶。反正他不相信,有人能比他更忙。
看到這里,或許有一部分學生已經聽信了老教授的話,甚至被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但真正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的“老油條”們可沒那么容易被說服。
大家一下子就指出了最尖銳的問題:何不食肉糜
你之所以這么忙,還能把生活過得從容自洽,是因為你看起來既沒有家庭瑣事的牽絆,身邊還有人能幫忙打理雜事。
你不妨試著把做飯、洗衣服、做家務的時間加進日程里看看?更何況,這位教授手底下可不缺人——他有29名碩士生、11名在讀博士生,還有3名博士后。
之前已經指導24人順利拿到了博士學位。正因為身邊一直有可用的人,他日常那些雜活、累活,早有學生幫著干完了。
他自然能專心去做那些看似繁雜、實則不用耗費太多體力的事,真正耗體力的活全落在了學生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還反過來指責學生每天明明不忙,卻總叫苦連天,實在有點好笑。這么想想,其實很多人不是不能理解學生時代的苦衷。
而是等他們自己長成大人,或是坐到了更高的位置上,能對學生呼來喝去的時候,就忘了當年的自己過得有多辛苦。
所以我們沒法要求老師完全理解學生,但就算不理解,也別因為這份不理解去打壓學生,還指責“憑什么學生不努力”——這根本就是一種不對等的指責。
難道學生不希望像老師那樣,把生活過得這么有水平嗎?他們心里其實也盼著能擁有這樣的生活,只是當下的處境和壓力,是老師早已淡忘的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