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2026高考作文陪跑營推薦范文拖延的雙面鏡:在行動與審慎間尋找平衡 跟著老梁跑,作文寫得好。 作文寫得好,語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績沒
原標題:“2026高考作文陪跑營”推薦范文“拖延的雙面鏡:在行動與審慎間尋找平衡”
跟著老梁跑,作文寫得好。
作文寫得好,語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績沒人比。
作文聽老梁,高考一定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有人說:“拖延是時間的竊賊,它會在猶豫中偷走你的機遇與夢想。”但也有人認為,拖延可能是一種主動的等待,是在紛繁選擇中尋找最佳時機的智慧。前者強調行動力的重要,后者則凸顯決策的審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分析】
材料圍繞“拖延”給出兩種觀點:一是將拖延視為時間的竊賊,強調其會偷走機遇與夢想,突出行動力的重要性;二是認為拖延是主動的等待,是審慎決策、尋找最佳時機的智慧。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則各有道理,這要求考生辯證看待“拖延”這一現象。
從第一種觀點切入,可立意“拒絕拖延,即刻行動”。可論述拖延帶來的危害,如導致目標無法達成、錯失發展機會等,進而強調抓住當下、積極行動的重要性,可列舉因拖延而失敗的案例,如項羽在鴻門宴上因猶豫不決放走劉邦,最終錯失統一天下的良機;也可引用“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等名言警句增強說服力。
從第二種觀點出發,可立意“適時拖延,智慧之選”。闡述在某些情況下,拖延并非消極怠工,而是深思熟慮、權衡利弊后的等待,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目標,如諸葛亮隱居隆中,看似拖延出山時機,實則是在等待明主、觀察時局,最終成就一番霸業。
也可綜合兩種觀點,立意“辯證看待拖延,把握行動與等待的平衡”。論述何時應果斷行動,何時需審慎等待,強調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做到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范文】
拖延的雙面鏡:在行動與審慎間尋找平衡
拖延,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卻如同一面雙面鏡,照見了人性中行動與審慎的永恒博弈。有人說它是"時間的竊賊",偷走機遇與夢想;也有人視其為"主動的等待",是尋找最佳時機的智慧。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實則揭示了拖延這一復雜現象的一體兩面。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既需要警惕拖延的危害,也應當理解其中可能蘊含的理性思考,最終在行動與審慎之間找到動態平衡。
拖延作為"時間的竊賊",其危害不言而喻。歷史上因拖延而錯失良機的例子比比皆是。鴻門宴上,項羽因猶豫不決未能及時除掉劉邦,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拿破侖在滑鐵盧戰役中因推遲進攻而等來了普魯士援軍,導致帝國崩塌。這些歷史教訓無不警示我們:在關鍵時刻,拖延往往意味著機會的永久喪失。現代社會競爭激烈,機遇稍縱即逝,科研領域中的優先發表、商業市場上的先發優勢,無不凸顯著行動力的重要性。正如本杰明·富蘭克林所言:"不能把握今天的人,必將失去明天。"將拖延視為習慣,無異于主動放棄對未來的掌控權。
然而,將拖延一概而論為消極行為,也未免失之偏頗。在某些情境下,拖延確實可能是一種深思熟慮的策略選擇。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強調"待天時,用地利",《孫子兵法》中也有"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的智慧。這種看似"拖延"的等待,實則是為了選擇更有利的行動時機。在科學研究中,許多重大突破都源于科學家對初步結果的審慎態度——不急于發表,而是反復驗證、深入思考。愛因斯坦曾坦言,他思考相對論問題花了十年時間,這種"拖延"恰恰是嚴謹科學精神的體現。在個人生活中,面對重大抉擇時暫緩行動,收集更多信息、權衡各種可能,往往能避免草率決定帶來的遺憾。這種"主動的等待",與消極的拖延有著本質區別。
拖延這面雙面鏡,照見的不僅是我們的行為模式,更是我們面對世界的心態與智慧。在這個既強調效率又需要深度的時代,我們既要警惕拖延對機遇的侵蝕,也要尊重審慎思考的價值。最終,真正的成熟不在于簡單地選擇行動或等待,而在于培養分辨何時該雷厲風行、何時該靜觀其變的智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既不錯過浪花,也不迷失方向,真正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