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善于自學,才是成才的關鍵 現在學校,將課排得太滿了;現在老師,將課上得太滿了。有兩句話不需要質疑,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
原標題:善于自學,才是成才的關鍵
“現在學校,將課排得太滿了;現在老師,將課上得太滿了。有兩句話不需要質疑,那就是,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
昨天參加創新人才培養座談會,以上是我發言的一部分。
在會上,我拋出了一個問題:

創新拔尖人才區別于一般優生最大特質是什么?
我給出的答案是自學力和研究力。學習有學得、習得和悟得,但是,我們的學校每周給學生習得的時間有多少?我們的學校為學生的悟得創造了怎樣的環境,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在內卷的大環境下,大多數學校都不敢“放”。因為不放心,所以不放手。
被填滿,成為絕大多數中小學生的常態。
但是,善于自學,才是成才的關鍵;培養自學的能力,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尤其是創新拔尖人才的培養,沒有自學,不培養自學能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人類文明的傳承,就是從自學開始的。一個沒有很強自學能力和動力的人,是不可能成為杰出人才的。
理由至少有以下兩點:
(一)
自學是主動學習的代名詞。
自學是建立在高度自覺的基礎上,因此,自學其實是主動學習的代名詞。
自學不僅指自己看書,更強調主動學習的能力:包括識別知識缺口、高效檢索和篩選信息、深度學習理解、批判性思考、實踐應用、反思總結、尋求反饋并改進。它需要方法、自律和元認知能力。
同時,它還是讓學習持續發生的根源。
外部壓力可以引發短期學習,但難以持久和深入。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好奇心、解決問題的渴望、追求卓越或成就的欲望等內在動力,才是長期投入的引擎。
(二)
善于自學才能擁有解決未知和復雜問題的能力。
真正杰出的人才往往需要解決前人未曾完美解決的、極其復雜和模糊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教科書答案或標準流程。
愛因斯坦對經典物理無法解釋的現象充滿好奇和質疑。他主動研讀大量文獻(包括看似無關的領域),進行深入的“思想實驗”,自我驅動地探索新的理論框架,即使沒有導師直接指導方向。
假設有一個科學家,他擅長執行導師規劃好的實驗,熟練應用已知公式,但面對與預期不符的結果時,傾向于歸因于誤差或等待他人指示,缺乏自主探索異常現象背后全新理論的動力和能力。
結果顯而易見,愛因斯坦因其獨立思考和強大的自學研究能力,提出了顛覆性的理論,成為劃時代的杰出人物。后面那位科學家可能成為優秀的實驗操作員或技術專家,但難以獨立開辟新領域或做出根本性創新。
突破性的成就往往誕生于無人區。面對未知,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必須依靠強大的自學能力去探索、整合碎片信息、構建新認知框架,并依靠內在動力克服重重困難和不確定性。
缺乏這種能力,只能解決已知問題,無法觸及開創性的高度。
在當今復雜多變、知識爆炸的時代,依賴被動接受和外部驅動,無法滿足“杰出人才”所要求的持續深度、解決未知問題的開創性、跨領域融合的創新性以及克服長期挫折的堅韌性。
因此,強大的自學能力使人能夠不斷更新知識、拓展邊界、探索未知;而熾熱的內在動力則為這一持續學習、探索和克服困難的漫長過程提供不竭的能量。
缺乏這兩者,個體或許能憑借天賦或機遇取得一定成功,但達到并維持在某個領域內真正“杰出”的高度,可能性微乎其微。
善于自學,才是成才的關鍵。
重視培養自學能力,才是培養杰出人才的正確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