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中國小孩在全世界趕作業?給孩子留點成長縫隙吧 就像繪畫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避免構圖太滿而讓人壓抑。若是仍把書山題海扔給孩子,這不只是
原標題:“中國小孩在全世界趕作業”?給孩子留點“成長縫隙”吧
就像繪畫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避免構圖太滿而讓人壓抑。若是仍把書山題海扔給孩子,這不只是擠壓,更是不負責任。

隨著開學臨近,“中國小孩在全世界趕作業”的話題引發討論。據報道,最近,不少網友曬出了中國學生在世界各地一邊旅游一邊趕作業的照片。作業隨人走,埃及金字塔、馬爾代夫海邊,飛機上、高鐵上,都出現了中國學生奮筆疾書的身影。
旅行本是美好的親子時光,可大多孩子要么被迫無奈,要么假裝應付,這一幕與所處場景形成反差,難怪有網友吐槽:孩子還能不能放松玩?
從網上的發言看,對于過多且徒具形式的暑假作業,人們的不滿由來已久。可堪對照的是,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各地出現“花式”暑假作業,手工創作、譜曲錄音、拍短視頻、制作聲音故事,從書本到生活,在實踐中提升動手能力,就收獲了不少好評。從報道看,這類簡化為某種“生活實踐”的暑假作業,已告別書山題海,不再是家長和學生過去抱怨的“做不完的作業本”,而是以作業的趣味和創意,給孩子“烹”出一道跨學科的知識大餐。
這些新變化的背后,其實是對教育部進一步要求“減負”的嚴格落實。今年7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25年中小學暑期安全工作的通知》,具體從“暑假作業”提出要求,堅持勞逸結合、綜合發展、健康成長原則,嚴控暑期作業總量,科學規范作業布置,“有效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人們在看到“中國小孩在全世界趕作業”的照片后會產生疑惑: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暑假作業?該如何將“減負”落在實處?
假期作業“冷熱不均”,歸根結底還是執行層面的問題。否則,就不會出現有的在下深水,學生收獲的是成就感滿滿的實踐類作業,有的仍舊把書山題海扔給孩子,即使在旅行中也不能放松玩。
“減負”,不能只掛在嘴邊、停留在紙面。這次文件明確要求對暑假作業“減負”,既有量上的“嚴控”,也有質上的“科學規范”,“健康成長”更是重要原則。某種程度上,就是要從政策層面托舉,讓教育回歸育人的本質,繼而借暑假作業重塑教育生態。
且不說各地出現的“花式”暑假作業是否創新,單就其“簡化”而言,已從量上給孩子松綁,而其中所蘊含的跨學科知識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就值得稱道。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告別書山題海,給孩子留足時間,去參與暑期生活,并在生活實踐中點燃好奇、探索未知、鍛造能力。這應該是老師樂見的一幕。
當然,給孩子的暑假作業“減負”,不能只盯著學校,家長也要學會“放下”。據報道,近日一項關于暑假安排的問卷調查顯示,42%的家長給孩子報3個以上興趣班,不少家庭為此花費不菲。這哪里是控量?完全是家長主動給孩子“找作業”做,純屬“增量”。
暑假,是留給孩子的“成長縫隙”,更多時間理應由其自主。就像繪畫中的“留白藝術”,正是避免構圖太滿而讓人壓抑。若是仍把書山題海扔給孩子,這不只是擠壓,更是不負責任。有媒體就曾發出警示,“過度安排”正在悄悄消耗孩子的成長能量。
既然一些學校已在簡化,并探索利于孩子成長的實踐類暑假作業,家長也不妨順勢而為,與學校共建實踐沃土,讓孩子用喜歡伸出的雙手,在素質教育的成長場景中,去鍛造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于孩子,是放下疲憊,換一個更輕松有趣的“賽道”再出發。于家長,也是換一個更具長遠意義的教育思路,何樂而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