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來源| 作者|徐晶晶 我是學文科的,是AI的門外漢,但是我深刻地意識到,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非常大的革命。 9月26日晚上,在剛剛讀完《我看見的世界李飛
來源|
作者|徐晶晶
“我是學文科的,是AI的門外漢,但是我深刻地意識到,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非常大的革命。”
9月26日晚上,在剛剛讀完《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自傳》后,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當晚花了一個多小時,給直播間的網友梳理了AI大致的發展脈絡:圖靈機的理論奠基、深度學習的興起、算力的重要性……
直播間里,63歲的俞敏洪,對科普的態度是認真的:面前的桌子上,攤開著一份他提前寫好的大綱。講到關鍵處,他會不自覺地伸出手指,在另一只手上寫寫畫畫。

可以看到,今年以來,俞敏洪愈發關注AI了。
一方面,今年春節后,隨著DeepSeek爆火,俞敏洪開始主動讓戰投團隊著手調研AI相關項目。
另一方面,通過不斷讀書、對談,他也在逐步豐富自己對AI的認知。
事實上,公司一號位對AI的看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前行業的一個共識是,如果一家公司要探索AI,那這件事必須是一號位工程——開創性的探索在落地層面會遇到不小的挑戰,如果不是由公司高層親自推動落地,往往很難做成。
俞敏洪是這樣理解AI的重要性的:“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AI可能會對許多人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它極有可能推翻每個人從事的工作推翻掉很大一部分,也是人類最后為地球做貢獻的能力進行轉化,同時還有可能使人類的自尊轉向另一個方面(指深刻改變人類為地球創造價值的方式,甚至動搖人基于職業的自我價值認知)。在這場由AI引起的社會結構、職業體系與個體尊嚴的巨變中,人類到底應該如何生存、生活?”
俞敏洪自己也在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他說,“人和AI交流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去年一年積累的提問能力比我過往30年的提問能力還要強”。
他頻頻提起的一個例子是,以前為了籌備半小時的英文演講,從寫稿到翻譯,他往往要花一周時間;而現在,有了AI加持,他只花了10分鐘就搞定了演講稿的翻譯。
“今年7月,我去聯合國AI for Good IHCA Global Summit做了一場15分鐘的演講。我提前寫了一篇3000字的文字稿。但這次,把演講稿翻譯成英文,我用時不到十分鐘——我把中文稿輸給AI,由AI翻譯成英文,我再看一遍英文稿,把不符合自己表達習慣的內容改過來,只要十分鐘。”
他認為:“任何科技的發展都不能剝奪人的生存權……大家也不用擔心AI會把人類消滅掉、替代掉。我也不認為硅基生物會讓碳基生物滅絕。”
“AI是不能取代人類的,比如吃喝,AI沒法取代你,就算未來有食品膠囊這樣的東西,也依然替代不了你吃串羊肉串帶來的快樂。比如玩,AI也沒法代替你。所以,我現在有意無意地做著未來AI可能無法取代人類的事情(指東方甄選和新東方文旅兩塊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