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12天7萬去美國上夏校,沒有空調、洗澡排隊,圖啥? 美國夏校含金量如何?每到暑假,這個問題就會被拿出來討論。 年年說、年年爭,夏校沒啥
原標題:12天7萬去美國上夏校,沒有空調、洗澡排隊,圖啥?
美國夏校含金量如何?每到暑假,這個問題就會被拿出來討論。

年年說、年年爭,“夏校沒啥用”“和申請無關”“性價比不高”之類的聲音也年年有。
但一到暑假,美國好大學的校園里還是遍布著中國學生的身影。
前兩天出門溜娃,我在耶魯某建筑物前實拍到了一整個團的中國學生。看樣子是夏令營或游學團,如此火爆,其實也不難預料。
作者供圖
雖然父母們嘴上說著“夏校含金量不高”,但行動上很誠實。
當然,選擇參加的家庭往往都各有考量:有為孩子未來留學打前站、有想讓孩子適應獨立生活,還有想提升孩子軟技能……選擇的理由早已不再是“為申請加分”。
有意思的是,當標化成績不再是硬通貨,錄取標準更加主觀、流程更加復雜時,不少高校反而在悄悄強化與夏校、Pre-College項目的關聯。
美國,作為將教育商業化做得最成熟、最漂亮的國家,高校們太懂得如何把“教育”“期待”“利益”三者一起包裝得更為緊密、精致、誘人,讓家長心甘情愿買單。
參加夏校,不圖知識、
只想讓娃吃點苦
前不久,我認識了一位從國內送孩子參加夏校的媽媽。
她一個人帶著兩個孩子,大娃參加了耶魯大學的某個夏校項目,小娃參加了本地的夏令營——和我家孩子同營。
我們是接送孩子時認識的,幾次閑聊之后,我也了解到她送老大參加耶魯夏校的用意。
她對夏校并沒有抱太多功利性的幻想,也很清楚現在市面上傳得神乎其神的“夏校=藤校敲門磚”早已不靈。
可即便如此,她仍然堅定地選擇送孩子來美國讀夏校。并非為了拿到什么“通行證”,而是基于三個更主觀化的考慮:
第一,為了讓孩子吃點苦。
她坦言,現在國內中產家庭的孩子生活條件優渥,衣食無憂,日常行程幾乎由家長打點得滴水不漏。久而久之,這種被精細飼養長大的孩子應對現實生活的能力很弱。
這位媽媽說,她家老大馬上要讀高一了,居然自己沒怎么準備過早飯、沒洗過衣服,都是父母一手包辦。
所以,參加夏校她認為是一個“吃苦、刷經歷”兩不誤的機會。
就拿女兒這次參加的耶魯夏校來說,宿舍是老樓,沒有空調,風扇要自購,宿舍每層約有十來個孩子共用一個衛生間和洗澡間,洗澡得排隊。飯菜以食堂的白人飯為主,主要以吃飽為主。
每個小組有12個學生,配有生活指導員,雖是這些指導員都是耶魯或周邊高校的大學生、研究生,安全沒問題,但不會“保姆式”照料,很多生活問題都得孩子自己解決。
雖然宿舍不行,但教學環境還是相當厲害 作者供圖
她認為,這種半自主式的夏校,對于在家嬌生慣養習慣的孩子起到了一個拋磚引玉的效果——既不是純吃苦、但又有點“小苦”、還能順便刷刷經歷,如果條件允許,何樂不為?
第二,為了讓孩子提前適應未來的留學生活。
她家大女兒計劃未來申請美國大學,這位媽媽希望通過夏校讓孩子提早對留學生活真實感受。
夏校期間的課程安排、分組合作、和來自世界各地學生的交流碰撞,都是課堂之外最有價值的體驗。
更重要的是,通過親身住在校園里生活幾周,孩子可以對自己未來可能就讀的大學環境有直接認知。
學校的環境、地理位置、學習氛圍、學生組成、甚至圖書館開門時間和食堂飯菜口味,這些都不是招生簡章或線上訪校能傳達出來的。
孩子讀大學對很多家庭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開銷,比起盲選學校、靠著排名填志愿,實地體驗更能幫助孩子判斷自己是否適合。
與其孩子入學后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學校卻要硬著頭皮讀四年,還不如提前來感受一番。
第三,國內優質的高中夏校資源還是極其稀缺的。
國內面向高中生的夏校多數不是補課班,就是應試強化營,極少有項目能在知識學習之外提供國際視野、軟技能培養和跨文化交流的空間。
而她女兒正準備走“體制外”的升學路線,不打算參加高考,所以夏校反而成了一個更自然的過渡平臺。
在這里,孩子每天參與以項目為導向的小組學習、定期做展示、練習公開演講,同時還要自己處理飲食、打理宿舍、應對突發狀況。晚上還有各種體育活動或自由時間可以與同齡人社交。
這種相對半自主的生活狀態,是國內封閉式學校管理里很難提供的。
對于打算留學的家庭來說,與其讓孩子暑假在家補習,不如來一場沉浸式的跨文化體驗。
這些“國際化的經歷”也總比升學材料上白紙一張更能反映孩子與國外高校的匹配度。
與其問“值得么?”
不如問“為什么?”
國內家長對夏校的最大質疑,常常集中在兩點:項目水、中國孩子多。
如果看清現實,這兩大質疑未必真算問題。
全世界華人家長在給孩子花錢讀書這件事上堪稱步調一致,無論是在美國、加拿大、日本、還是新加坡,哪里有教育資源,哪里就有中國家長的身影。
既然將來有意讓孩子來美國,且目標直指名校,那么“到哪都能遇見中國同學”必然將成為現實。早適應、早釋懷,大可不必為此破防。
至于“課程水”,更是一種對夏校本質的誤解。
很多人對夏校寄予了過高的學術期待,然而它的核心定位其實就是:一場付費體驗、學校創收的教育“商品”。
夏校與其說是“校”,不如說是大學版的“試水”。讓學生提前體驗校園生活、感受課程氛圍,而不是為學術成績錦上添花。
其實有關夏校性價比的討論由來已久。
在美版知乎Reddit上,就有人問過“預科項目”值得參加嗎?(Pre college summer programs worth it?)這樣的問題。
有一位T20的招生官回復的答案獲得了高贊,我很認同:
她曾在2018年為哈佛大學的預科項目工作,看到很多評論和帖子討論這些項目是否只是大學的“搶錢”行為,浪費時間和金錢。常見的觀點是:這些項目貴且不會幫助錄取,因此是浪費。
當時,哈佛兩周的預科項目學費超過5000美元、有些項目甚至超過1萬美元,確實昂貴。
但參與者需要為這些費用付錢,它們包括:哈佛的招牌、請哈佛教授授課、受過高等教育的住宿人員參與管理、全國各地的大學實習生作為住宿助理、劍橋的住宿、食堂的食物、其他輔助材料和人工費。
作為T20學校的招生官,她承認這些項目與大學錄取關聯不大。然而,對一個能負擔起這些的家庭,家長愿意支持、孩子享受其中,這番體驗就是值得的、這些項目就不是浪費時間和搶錢。
不是每件事都必須是進入“精英”學校的手段,也不是做每件事都要在錄取過程中帶有功利目的。
曾有讀者是雪城大學pre-college項目的工作人員,對夏校含金量的問題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分析:
從這位工組人員的分享來看,夏校的“含金量”的確不如很多家長和學生想象中那么高。
雖然不少夏校看起來掛著名校招牌,課程內容也由本校教師教授,但實際上,大多數美國大學的夏校與本科招生辦公室是完全分離的兩個系統,并不直接影響招生評估。
尤其是以non-credit(無學分)形式開設的課程,即便上課認真、作業齊全,最后也不會形成正式的大學學術記錄,頂多可能獲得一封人人都有的推薦信。
這類項目的課程標準普遍不高,甚至沒有成績評定,很多學生都能輕松拿到A,因此無法真實體現學生的學術能力或競爭力。
從本質上講,很多夏校就是“大學生活體驗營”,其意義更多在于幫助學生適應美國校園的學習與生活節奏、體驗一下五湖四海的友誼,并非是提升申請時的學術競爭力。
對那些還在猶豫是否要出國留學、或者想看看某所學校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學生來說,夏校是一次不錯的“試水”。
所以,家長們與其一邊猶豫“花這么多錢到底值不值”,一邊糾結中國孩子是不是太多,不如先想清楚:孩子為什么要來?家長想要什么?只有自身目的明確。
像上文中提到的家長,不圖學術提升,就是花錢讓孩子買個體驗——夏校的投入與收獲才不會失衡。
夏校含金量,正在上升
眾所周知,國際生向來是美國高校盈利來源,但競爭一直也很激烈。招生官面臨兩大難題:
如何從龐大的申請人中篩選出真正適合的學生?又如何確保發出去的offer能夠順利轉化為最終入學?
在這樣的背景下,夏校正成為越來越多高校的一道篩選屏障,能夠自愿參加夏校的學生,往往意味著:
一是有意向了解和融入該校文化
二是具備一定學術基礎和獨立能力
三是家庭有相應的經濟和資源支撐
能參加某所高校夏校項目的學生,不僅用行動表明了自己是學校的“真愛粉”,也順便完成了學校對其學術能力、適應力和家庭背景的軟性背調。
所以,高校開辦的夏校,有些會與本校錄取捆綁得更加緊密。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芝加哥大學于2023年秋季正式推出的 Summer Student Early Notification(簡稱 SSEN,又被國內稱為ED0)。
SSEN的8個項目
通過該項目完成夏校課程的學生,可以于每年9月1日至10月15日之間提交申請,并在三周內獲得錄取結果。
相比傳統申請,SSEN既大大縮短了等待周期,又簡化了流程。
夏校期間的推薦信可以直接用于申請,早申請協議也能在原有賬戶中一鍵提交。
更重要的是,即使未被錄取,也不影響后續申請ED或RD輪次,幾乎無風險。
這幾乎就是一張提前上車的入場券。
芝大在原有的四個錄取批次上又增加了ED0錄取
芝加哥大學沒有公布上個申請季ED0批次的錄取率,但網上傳的數據之一是150/1000,錄取率達15%。
另外,我在LinkedIn上查到一組美國業內人士估算的數據:
2024-2025學年,芝加哥大學的早期錄取率(EARLY Early Decision,SSEN)很可能會占其招生總量的75%,其余25%則由早期決定(Early Decision)和常規決定(Regular Decision)錄取率分擔。
國內留學圈統計的數據是:
2025年申請季芝大在SSEN(或稱ED0)輪次錄取率了28名中國學生,坊間有傳言稱芝大該輪錄取率達到40%或更高;
然而ED1輪次中,該校僅錄取了11名中國學生。
參加該校夏校的少量申請人獲得了大量錄取名額,這顯然嚴重擠壓了在ED階段提交申請的廣大中國申請學生的名額。
根據MoldStud調研顯示,參加Pre-College項目的學生比未參加人群申請頂尖大學的幾率提高約30%。
這一數據雖無法代表全部學校和項目的真實轉化率,但從趨勢上看,芝大的這波操作為美國高校錄取樹立了新模式。
雖然目前還沒有其他學校像芝大這樣公開推出ED0制度,但芝加哥大學率先將夏校與錄取早早綁定的機制,正在引領一股風向幫助學校篩選出最適合、也最忠誠的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