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是個本科就行的時代,結束! 日前,廣西本科開始第四次征集志愿,即第四次補錄。如果算上常規錄取,這已經是本科第五輪錄取了。在第四次征
原標題:“是個本科就行”的時代,結束!
日前,廣西本科開始第四次征集志愿,即第四次補錄。如果算上常規錄取,這已經是本科第五輪錄取了。在第四次征集志愿中再次強調 不受文化成績最低錄取分限制,所有未被錄取同學均可填報。
近年來,很多省市本科招生遇冷,不得不多次征集志愿,高校招生困境今年尤為突出。這絕對是一種進步: 為什么上大學?是否值得?
“是個本科就行”的時代,結束!

在今年的高考錄取中,部分普通綜合類本科高校遭遇招生困境,多次征集志愿仍難以完成招生計劃。
除了廣西不受文化成績限制外,更多的省份在征集志愿通知中,開始降分錄取。
根據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發布的消息,首次征集志愿時要求普通類(歷史):總分454分、普通類(物理):總分426分。 均為低于本科線10分錄取。第二次征集志愿時要求普通類(歷史)總分439分、普通類(物理):總分411分。 在首次降10分基礎上,又降15分,也就是低于本科線25分錄取。第三次征集志愿條件為普通類(歷史):總分428分。普通類(物理):總分400分。 也就是 低于本科線36分錄取。
陜西也是同樣的情況。本科批次第一次征集志愿投檔錄取后,部分招生計劃仍未完成,再次征集志愿。為填補招生計劃缺口,其中部分高校降分擴大填報生源范圍。普通類(歷史)達到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下15分,即399分(含);普通類(物理)達到錄取 最低控制分數線下30分,即364分(含)。
此外,還有部分高校多次登上征集志愿名單。以貴州為例,本科批第三次征集志愿名單中,多所普通綜合類本科高校赫然在列。一些高校的缺額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出現同一高校多個專業都需征集志愿的現象。而這種情況并非個例。
究其原因,高校 自身吸引力不足是重要因素。部分普通綜合類本科高校學科專業建設滯后,一些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學生畢業后就業困難,導致考生報考意愿降低。
與此同時, 近年來職業本科報考熱度高漲。深圳職業技術大學2025年在廣東省物理類投檔最高分達到了617分,“趕超”國內多數211高校,甚至超過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老牌985部分專業組分數線。
這些選擇的背后, 顯然是因為就業。“是個本科就行”的時代,結束了!
如今,考生的志愿填報觀念愈發成熟, 不再僅僅追求本科院校的 “帽子”,而是看含金量和性價比。
本科文憑,
也“拯救”不了民辦高校?
在這些本科招生困境中,民辦本科尤為凸顯。
廣東省教育考試院近日發布的2025年本科批次第二次征集志愿的通知顯示,第一次征集志愿錄取后,廣東省本科批次仍有個別省內民辦院校存在缺額計劃,其中, 湛江科技學院、廣東理工學院、廣州華立學院、廣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廣州工商學院等5所院校缺額計劃較大。
參考征集志愿表發現,湛江科技學院第二次補錄,缺額人數仍然 高達5600余人。也就是說,經歷常規志愿填報錄取與第一次補錄后,僅招收了不足3000人。
湖南省2025年高招第一次征集志愿國家任務計劃時,在物理類中,長沙科技學院兩個專業組共有1909個征集計劃,而該校今年總招生計劃數是2269人。長沙醫學院兩個專業組有1284個征集計劃,學校今年總招生計劃數2740人。
民辦大學的招生困境提醒我們,本科文憑也拯救不了民辦高校。很多孩子,寧可上大專,也不選擇民辦本科了。
但民辦高校的困境并非所謂質量,更多是因為學費。高等教育普及化后, 面對不菲的學費,大家開始算經濟賬:為什么要上?能給我什么?
在這筆“巨款”面前,大家都開始思考: 是否值得?除了錢,還有時間,即機會成本。如果花這么多錢,這么多時間,也不能確保將來有一份體面工作,是否值得去讀?
當教育投資無法在就業中獲得相應的回報,家長和考生們自然會對民辦本科的性價比產生質疑。
不少家庭開始算經濟賬, 寧愿讓孩子復讀或者選擇公辦專科,也不愿花高價再去讀民辦本科。
從公眾角度來看,招生難不必大驚小怪,這不是一所學校的困境。從高校角度,需要厘清的是,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已經由“賣方市場”開始轉向“買方市場”, 必須靠質量,尤其是就業質量贏得考生,而不只是一張文憑,否則,他們寧愿不要。
只是在這場競爭中,民辦高校因為財政支持的劣勢地位,被推到了前排。伴隨生源的快速下跌,公辦學校也必然難逃厄運——如果不解決質量問題,學費便宜,也未必上!因為選擇會越來越多,因為還有時間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