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果您關注K12教育市場,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線上的教育規劃直播間人氣不減,導師樂此不疲地分析著興趣班的優劣。線下的交付機構則面臨著不少
如果您關注K12教育市場,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線上的教育規劃直播間人氣不減,導師樂此不疲地分析著興趣班的優劣。線下的交付機構則面臨著不少新的考驗。
在目前大眾普遍謹慎經濟預期的背景下,“什么才是家庭需要的教育”成為了一個有趣的議題。
01舊需求失效
先從線下來說。
B站上有一個《鋼琴老師轉行賣腸粉》也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家長的一些想法,一個普通的鋼琴老師在一個普通的小區去教一幫普通家庭的孩子,頂住了疫情的幾年,卻倒在了平常的現在。
主人公歸因自己的失敗,是自己水平普通,厲害的人可以收1000單課時,自己也就上百元,自然無法競爭。
不過現實可能更殘殘酷,2024年,某龍頭鋼琴實現收入6.77億元,同比下39.97%;歸母凈利潤虧損2.36億元,出現了4108.2%的下降趨勢。
在謹慎經濟預期的背景下,似乎鋼琴都快變成了家庭中可以縮減的開支。
除去盲目擴張,開放授權等經營性因素,線下機構的“敗退”的主要誘因還是原有需求模式的失效,家長不再信服原來那套教育說辭。
02新需求探索
在線上方面,從直播熱度上看,家長對教育仍是保有熱情的,也希望獲得應有的教育指導,可是看到小黃車上掛著的孤零零的編程課程,基本也是知道直播劇本了。
孩子的興趣是廣泛的→多數對考學沒幫助→科技特長是方向→賽事最多是編程。
有的直播間還會舉清華的例子,說清華很大部分學生在上清華之前都獲得了什么名次之類。乍聽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不過在公域直播間講升學秘法本身就引人思考,關鍵還不是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是自古華山一條道。
科技方向確實沒有錯,特別是從deepseek開始,科技創新開始切實的影響著新的商業版圖,孩子無論未來從事哪種職業,可能都不得不與AIGC,智能體等協同工作。
科技是時代賦予的教育新目標,可是只是把科技方向簡單的對應成升學通道,最終就變成人為的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03大灣區創新教育探索
教育是有世代屬性的,父母和孩子的世代都會影響教育的形式與目的。
回想筆者上小學時第一次在學校機房看到“微機”,現在的孩子小學時就已經擁有自己的教育平板。現在的老年大學還有智能機使用課程,而如果把這個課程教給青少年,那一定是毫無趣味的。
所以首先需要明確的是現在應該深度分析的是哪個世代的受眾。
以2025為原點,阿爾法世代是目前的主要K12用戶來源,WIETOP的報告預測2025年α世代人口數將達到20億,成為全球人數最多的年齡層。
與z世代不同,這一世代的觸網年齡更小也更深入,他們可以自然的與人工智能交互,熟練的使用家里的各種電子設備,用自己的方式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他們也正經歷著這個以不確定為主題的時代。
我們該為他們提供怎樣的教育?
普及or培優,也許可以是一條道路。
為了此次的課題在灣區拜訪拜訪了一位科創的老炮,奇思妙想的創始人聶老師。我們選擇在他的一個研學基地見面,基地很大,每個空間都有具體的主題,有點像科技館,不過隨處可見的發明成果又有點創客工房的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