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0月24日消息,近日,新東方推出《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一書,該書匯聚中英教育專家智慧,以英文對談的形式,闡釋了節日、飲食、生活、文化、符號五
10月24日消息,近日,新東方推出《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一書,該書匯聚中英教育專家智慧,以英文對談的形式,闡釋了節日、飲食、生活、文化、符號五個領域的48個中國文化核心主題。它不僅為中國讀者搭建起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的橋梁,也為國際讀者開啟了認知中國的窗口。

(《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圖書)
據介紹,《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由新東方大愚文化出品,由新東方教師發展研究院院長汪珺與英國語言教學專家馬修·克拉克(Matthew Clark)共同創作。兩位作者均為新東方資深教師,擁有逾二十年教學經驗,同時也是長期研究跨文化交際,兼具東西方生活經歷的學者。兩人創作此書的靈感,源于五年前共同主持的一檔中英雙語播客。節目中,他們選取有趣的中國文化主題,圍繞中西差異展開對談,獲得了許多聽眾的喜愛。
正是在長期的共事與對話中,汪珺發現,即使像馬修·克拉克這樣定居中國數十年的“中國通”,對許多中國文化與習俗仍存在認知空白,更不用說許多未到訪過中國的外國人士,對中國的了解更為局限。而馬修·克拉克則感到,在中國生活的時間越長,這片土地就變得越迷人,發現的“謎團”也就越多。于是,懷揣著對中國文化的共同熱忱,以及助力中國青少年等群體向世界傳播中國魅力的愿景,兩人共同啟動了《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圖書的創作。

(汪珺與馬修·克拉克)
這部歷時五年完成的作品共分為五輯,分別聚焦傳統節日、一飲一食、日常生活、經典文化與中國符號五大板塊,以英文對話的形式深入解讀48個中國文化主題。從臘八、火鍋、茶葉、風箏的由來,到京劇、太極、圍棋、“中國紅”中的精神意蘊,再到夜市文化、當代婚俗與教育理念,內容連接傳統與現代,貫通中國與世界。

(圖書內頁)
“播客”對談形式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一方面,中英教育專家的聯袂參與,確保了英文表達的原汁原味與文化闡釋的深度。另一方面,對話體保留了交流的真實感與即興火花,引導讀者感受中西思維差異。
一次真正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并非僅靠文本層面的“翻譯”便能實現,而是要在深入認知彼此文化與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角度與形式的解釋來搭建理解的橋梁。正如本書作者馬修·克拉克所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直譯’有時會造成理解障礙。而當我們在交流中補充背景、解釋原因、舉例子、講故事、分享個人經歷時,真正的理解才得以發生。”
書中通過一次次對談實踐了這一理念。每個章節,兩位作者都會從一個文化現象出發,深入探討其起源與演變、習俗與思想觀念等,讓讀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中國姓名“姓在前,名在后”的排序,折射出對家庭紐帶的重視;婚禮中的紅包,既承載著真摯祝福,也兼具互助共濟的實用功能。同時,對話在中西方語境中找到連接點,從而讓文化更容易被感知,被共鳴。譬如,將《水滸傳》與英國民間傳說“羅賓漢”,《西游記》與英國小說《魔戒》進行巧妙對比,為不同文化中的讀者提供了一把互相理解的鑰匙。





















